及至岁末,是腊月时节,隆冬之气象,一毫不现。再过上几日,便立春了,今年暖冬似已成定局。是日,午后妻忽发奇想,邀我去凌云山一游。我因前些日子腿部受伤在家休养,虽已好转,仍很少外出,整日闲居家中,无聊得很。眼见天气甚好,正该外出活络筋骨,便欣然从之。
凌云山位于城东南,是座孤山。山高不及百米,和珠峰相比,恰似蝼蚁与大象。山上植被稀疏,不成气候。若寻潺潺流水,了无踪迹。欲觅参天古木,更是痴想。以往少有人光顾,很是孤寂。随着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幢幢住宅楼已逼近山脚,山下凌云寺内的诸神怕是日渐不得安宁。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山貌虽丑陋,形如侏儒,却非乏善可陈。我小的时候常受大人蛊惑,说山脚下有一“和合洞”,洞内曲径通幽,直达苏杭二州。我少不更事,信以为真,稍大些后认为虚妄。尽管如此,“和合二仙”的传说,至今仍为小城百姓津津乐道。“和合洞”究竟是真是假?通不通苏杭?有待历史学家、地质学家慢慢考证,不可妄下结论,但山顶原有古塔委实不谬。它与小黄山塔、金柱塔呈三角形遥相呼应,如三员大将,镇妖伏魔,护佑着小城,因而,古时该城又名为“太平府”。更有“姑孰虽小,三塔两浮桥”这般脍炙人口的一说。浮桥现已荡然无存,凌云塔据史料记载,倾圮于清宣统三年。今日之塔,为2010年县府斥资重建。山下凌云寺,本身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加上该塔得以恢复,使得众多善男信女趋之若鹜,寺内香火日盛。
步行约莫半小时,入得山门。不知为何,若干座宝殿的大门均被关得铁桶。僧人不见一个,香客一个不见。民工倒是不少,正在忙活,有准备大兴土木的迹象,香火之旺,可见一斑。无奈,只好沿陡坡迤逦崖下,顺台阶拾级而上。至山顶,气亦吁吁,汗亦津津。腰不得直,也合朝拜之意;口不能喘,正当虔心向佛。觑佛塔,巍巍峨峨,赫然在目。虽不闻松涛响遏行云,但听得风铃叮当清清脆脆;纵未入庙堂顶礼膜拜,然向佛之心已诚真真切切。颇感遗憾的是,塔身四周门洞均被铁栅栏锁住,不得入内登高,穷千里之目,遂移步再仔细仰望之。塔高七层,乃七级浮屠是也。各塔角飞檐处,均有三个人、兽造型置上。虽不解其意,料想必有典故,只因老眼昏花,瞧得不十分亲切。中间的定是麒麟无疑,紧随其后马不马牛不牛的不知是何仙物,打头的,应该就是邓友梅在他的散文《四合院》里所提到的、被建筑行业称之为“走投无路”的骑凤鸟的仙人。
转身俯瞰小城,姑孰美景尽收眼底。座座新房排列有序,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山脚下,玉带一般的姑溪河水,紧挨着城南,自东向西蜿蜒流淌,汇入不远处的滚滚长江。河水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她不舍昼夜,终年不息,慈母般滋养着生生世世姑孰儿女的同时,也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与发展。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小城。我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