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大埕所城,建于明朝洪武27年(1394年),距今625年,是潮汕地区仅存的一座古所城,也是广东境内四个明朝建成的古城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号称粤东第一城。
古城建有四个城门,四角各有一个敌台,四个城门基本完好,东、北两面城墙尚存,西、南城墙已残缺。城中保存了三街六巷的基本格局,至今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旧时衙堂,校场,城隍,祠堂,庙宇,戏台错落其间。大所城地处琉璃岭,古时依山临海而建,地势十分险要,把守闽入粤山道,掌控浙闽入粤航路,是明清东南沿海抗倭军事要地。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王凤山、张元勋等曾率部与本地军民并肩作战,杀倭平敌,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抗倭英雄故事。
嘉靖年间,当地海盗吴平勾结倭寇攻打大埕所城。朝廷派都督俞大猷率舟师三万余人讨伐。双方胜负难分,相持三月。在戚继光援助下,匪患于次年被平定。嘉靖四十年(1562年),倭寇袭扰大埕一带,大埕先贤,明末潮州名宦,礼部尚书黄绵之父黄允德率领众乡亲奋力抵抗,不敌被俘,自缢殉节,血洒海疆。
六百多年的古城,文化积淀深厚,民俗独特。所城最负盛名的习俗是游旱龙和吃“鼎翻”。所城临水而建,和全国各地一样,原来每年瑞午节,也举行赛龙舟活动。后来,海岸线后退,护城河淤塞,赛龙舟改为游旱龙。所谓游旱龙,就是抬着用竹片和纸糊成的“龙舟”在陆地上穿街过巷游走。明《东里志》载“大城所结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演戏竟日”。古时游旱龙,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一连五天。游龙当日,一老者在前引路泼“红花水”,鸣锣十三声开道。所城游龙,倾城出动,人人参与。或扛彩旗,或抬旱龙,或抬神像,或扮古装人物,或搢香拜神……鼓乐喧天,全民狂欢。“鼎翻”又叫“麦熟”,是由北方卷饼改进而来的一种麺食。所城原始居民是来自北方各地的戍城士兵,他们把家乡的卷饼食法带到潮汕。原来的卷饼较厚,中间卷进大葱或大蒜。后来,这种饼被加进潮汕特色,用平底锅(潮汕人叫“鼎”)煎成薄饼,卷入猪肉丝、香菇、虾仁等配料,逐渐形成今天叫“鼎翻”的美食。每年端午节,所城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旱龙”游走,鞭炮齐鸣。人们吃着“鼎翻”、粽子,游“早龙”,祭拜祖宗,纪念屈原,欢庆祈福,形成了独具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走进古城,但见街道卫生整洁,街市井然,民风淳朴。惜乎由于规划滞后,保护不到位,加之因人口增长产生的居住需求等客观原因,古建筑群中夹杂着大量新楼房,新旧杂驳交错,显得凌乱而不协调。所幸者,自从2002年古城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古城的保护,增加投入,加大修缮力度。据悉,古城正在按程序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海桑田。如今,古城脚下已是平畴万顷,一马平川,不见惊涛拍岸,百舸争流的海景,昔日险要不复存在。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古城,也不闻金戈铁马,战船厮杀的声音。军事价值随着硝烟弥散,古城已衰落沉寂了一百多年;但是,旅游开发将会使古城焕发新的青春和活力。古城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里地处闽粤交通要冲,周围高铁,高速公路,国道纵横交错,潮州港就在家门口,交通便利。风吹岭古渡口,柘林湾,南澳岛,白鹭天堂西澳岛等景区景点近在咫尺。若能得到进一步的修复与活化,并与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配套,古城将是一片旅游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