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A镇和B镇中间隔着一条江,人们都要乘渡船才能相互往来。
有一次陈君从A镇乘渡船到B镇赶集,闲着没事,他倒细细打量着船上的渡客,只见一小尼姑捂着肚子,头不时张望,料想是闹肚子,因渡船上没有厕所,没法方便,如坐针毡,所以总巴不得船赶紧靠岸,心急如焚。这时,陈君眼珠子一转,便对身边的林君说:“有时我大便很紧,又找不到厕所,我便会找条竹丝通鼻孔,一打喷嚏,大便就缩回去。”此时,小尼姑忍得苦不堪言,一听有此方法,来不及细想,便信以为真,急忙从船篷上撕下竹丝通鼻孔,那知喷嚏一打,没法控制,大便失禁,流了一裤,船舱里顿时臭气冲天,大家捂着鼻子边骂边偷笑。小尼姑羞愧难当,恨不得跳下江中,消失在人们的眼前。小尼姑愤愤地瞪了陈君一眼,原来小尼姑所在的尼姑庵离陈君家也不远,陈母还常到庵中烧香拜佛,极虔诚。小尼姑也认识陈君,只是没料到今天会被他这样捉弄,出了这么大的丑。
小尼姑强忍悲愤和耻辱回到庵中,却不把沾有大便的裤子洗掉而是让其晒干后,把大便渣刮出来掺上烟灰,揉搓成小药丸三颗,将它们放在纸盒中。
一日,陈君之母到庵中为陈君祈福,小尼姑上前与她聊天,才知陈君最近感冒,没有食欲,精神不振。小尼姑对陈母说,庵中有一药丸,只吃三颗,保证药到病除,这是由佛前香灰和中药精制而成的,服用前不可告知病人,待病人三颗都服用后方可告知并将此药方让陈君品读。陈母是信佛之人,对尼姑感激万分,便照尼姑的吩咐办。
第二天,陈君在母亲的劝说下,每餐饭后都吃了一颗药丸,傍晚吃了第三颗药丸后,出了一身汗,感觉轻松了许多,随口问母亲药的来路,母亲告知他前因后果,并将药方递给陈君,只见药方中写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陈君联想到当天渡船中戏弄尼姑一事,又细细回想药丸的气味,已猜出药丸的主要成分,当场呕吐,怎奈吐无一物,气得将小尼姑痛骂一顿。当夜,陈君气呼呼地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终日吃不得任何东西,食物一到嘴边便作呕,只因一个小感冒竟卧床两个月。
越是心存恶意,处处为别人设陷阱的人,越会掉进别人的陷阱中而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