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喜欢被责备?谁喜欢听唠叨?谁喜欢犯错?
当我们的思想观念不同时,如何去判断谁是谁非?有些观念没有对错,只有立场的问题。有些处理方式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接受度与沟通的问题。
是非对错若是绝对的。就没有争执的必要。那什么是绝对的呢?所谓的绝对就要如天地的运行一样。如太阳的东升西落,这在目前的自然现象里,就是绝对的。如果有一天,天体运行的规则被打破了。太阳忽然西升东落了,那这样的举例,就行不通了。因此,我们要深思,怎样的思想观念才是正确且绝对性的?唯有正确又绝对,大家都无法反驳的永恆不变的真理,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才能让人无法辩解。
那么,既是如此,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准则,是大多数人通过的一致法则,让大家都能好好遵守,也愿意遵守,形成一种大家认同的规定,或许,这在日常生活中,也成为了绝对。然而,过去的一些例子,也曾有曾经是大家的认同,后来又推翻的例子。譬如,喝牛奶这样的概念,大家都说喝牛奶好。对钙质有帮助。然而近年来,却有一些文章报导喝牛奶不见得可以不让钙质流失等等的概念。
更早前,有人以为地球是圆的。后来证明地球是椭圆的。如果一个观念无法历经时代的考验,那么,它的绝对性就会被破坏。在这样的思绪下,开始了一连串的困惑……
我们凭什么指责别人?我们依据什么指责别人?我们用什么身分指责别人?当我们仔细去深思我们的身份与立足点时,或许会发现,我们真的什么也不是。以自己的学经验来做为准则,是不客观的。如果根据经验法则来推演,每个经验法则还要把一些客观的或主观的因素规定成一样,才能去确认实验出来的行为准则是否真的可行?如果实验十次,却有一次失败。没有达成百分百,就要找出那无法达成百分百的因。否则,日后还是有可能继续错下去。
科学的论证,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直到精确为止。然而,人却无法如此。一次又一次的失误,会不会造成永远的无机会?一个因,就是一个果吗?一个果,只有一个因吗?错综复杂的因因果果,不是简单的单一原因而已。因此,当我们在责备他人时,应该先思考是否自己真的站得住脚?是否真的毫无偏颇?我们的判断真的毫无瑕疵吗?
眼见不一定无真。
我记得读国中时,有一件事让我很介意。那就是,有一次考试,我的擦布掉在地上,我伸手去捡。我隔壁的男同学也好心的帮我捡。好巧不巧的,我们的手碰在一起。这一幕被其他同学看见,之后,就传成我在考试期间还和男生手牵手。
明明这不是事实,大家被眼前的一幕骗了,又被传闻骗了。没有人去求证事实,就开始传话。然后,让我觉得很受挫。也很生气。一直不断为自己澄清与辩解,但是,不管我如何解释事情不是这样,除了我们两个当事人,再也没有人相信我们的清白。
这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愤慨与不满,觉得很委屈。有一阵子,我不知道该如何看待我周遭那些对我指指点点的人。我不喜欢在那样单纯的国中岁月,年纪还这样的小,就被传成:「男生爱女生,女生爱男生,羞羞脸。」这样的话。
因为经历这样的事情,让自己在年纪还小的岁月,就体会传闻的可怕。然后,我就开始很不客气的去指责别人。认为,别人对不起我,未经求证就乱传话。我从未深思,事出必有因。也从未去体谅,我对这件事的在意,或许过度了。别人,只是说出看到的事情,即使它不是真的。而我,又无法提出有力的证据。当我为自己辩解了,我已经为我自己做到负责了。他人要继续传闻,是他人的事情。至少,我已经做完我的部分,就该放下它。而不是一直在责怪他人。
事出必有因。
我们会被指责,事出必有因。正如前面所说的观念,我们指责别人时,我们不一定正确。同样的,他人指责我们,他人也不一定对。但是,我们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当有「指责」产生时,就是一种对立。必定在相处或做事情的方式或方法跟他人不同,而产生了歧异。这时,就需要沟通。唯有透过彼此坦承并有诚心的沟通,才可以避免又再次因为指责他人或被指责而产生不愉快的心情。我误会了孩子。
有时,因为过去孩子的行为,让自己在看待他们时,就会有怀疑的心态。在主观的、潜意识中,就不相信孩子。因此,当发现事情又发生时,第一个想法就是:又来了。怎么老是教不会?当我去指责孩子的不对时,孩子就很生气的说:「我又没有。」
这让我想到了放羊的小孩。如果孩子的纪录不良,要再取信于人,真的很难。即使已经说了真话,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真的很难取信于人。
譬如有一次,当我发现我的计算机不见了。我开始暴跳如雷。原因是,孩子一天到晚拿我的计算机去算数学。而我每个月月初总是需要计算机来计算薪资。可是,每当我需要计算机时,它总是让我找不到。有时,它会出现在饭厅。有时,它会出现在客厅桌上,偶尔,它会出现在儿子的书桌上。我总是不断去寻找它的踪迹。每找一次,就烦一次。我还因此去多买了两台计算机,一台给儿子,一台给女儿。我以为这样就是解决问题了。结果,也没有。我忽略了儿子的破坏性及乱丢乱塞的习惯。没多久,他又开始使用我的计算机。因此,这一次我发现自己又找不到时,真的可以用「火冒三丈」来形容。
我把孩子叫来跟前,一开始就认定是孩子拿走我的计算机。问他们,只是一种假的形式。在主观的认定上,早已经帮孩子定了罪。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管孩子承不承认,其实,都已经不重要。因为,我已经生气了,也帮他们下了结论。更认为他们绝对不会承认。询问,只是在发洩自己的怒气。
其实,这真的是很要不得的心态与习惯。既然定罪了,还问什么?可想而知,接下来又是一阵的逼问,就是要逼到孩子承认为止。我想,这该是我跟孩子间最糟的沟通方式了。在整个事件期间,完全没有沟通,只有单方面的生气与逼迫而已。逼迫他们承认错误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而自己?真的一定是对的吗?
分享这个故事,当然是因为,这一次,我错了。当孩子哭着辩解「我真的没有拿」时,我心中想:「又来了。每次犯错都不承认错误。」然后,我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与不知所措。究竟,我的孩子何时才能不说谎?事情的发展,让人跌破眼镜。我一边念,一边翻着我那堆积如山的文件,要证明我真的找不到计算机。然后,就在这样的翻找中,竟然,我看到计算机就被压在一堆文件中……我想,如果面前有个洞,我一定毫不犹豫的跳下去,因为,真的好糗。在骂孩子的同时,当然脸色不会太好看。因此,当发现是我错了时,我想,当时自己的脸上神情必定很精采。
两个孩子眼睛直直的看着我。他们在等我的反应。
尴尬,是当时唯一的感觉。我想,我的反应对孩子而言是真的很重要。而且,他们也不想白白的挨骂。因此,我当机立断,马上说:「对不起,妈咪误会了你们。」这件事,就在我的道歉声中落幕了。
省思:
我学到一个教训:在指责他人之前,要先把事情弄明白。也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否则,一落入主观意识,思绪就难以更改了。而只要是被误解的指责,很容易在期间产生「怨恨」或「不满」,一旦此种情绪累积久了,我想,离「沟通」大概就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