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
爱护动物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细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孩子们入学后,也经常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而对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批评或训导,重则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做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严重的品德问题。德国人在这方面绝非小题大做,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同情弱者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人的尊严。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建议邀请那个受辱的流浪者来家做客,大人们十分高兴地支持了他。
唾弃暴力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时,德国人还十分重视反面教材的作用。对那些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恃强凌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据悉,凡经两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对于影视节目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德国人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因为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小时候如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长大后也很难成和平人士。一些联邦议员也指出:让德国男童少与玩具枪炮为伴是明智之举。也许还可以预防德国重蹈历史覆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