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怀才不遇”更让青年人焦虑不安的了,也没有比“怀才不遇”更让青年人愤世嫉俗的了。想从这方面自我宽慰一下不容易,从屈原开始,谁不是自己看自己,“芳菲菲其弥章”,愈看愈顺眼?谁不是像杜甫一样,估量自己十分“挺出”,应该立刻登上“要津”才对?
有一天我在家里洗好了碗,放进烘碗机去烤,发现我家五口,常用的饭碗只有五只,其他约十只碗,很少用到,每次只是“陪烤”而已。我恍然有悟,谁家里的碗每次都要齐用的呢?万一家里来了一批客人,家中的碗,总要超出一点。那么客人不来,这些常年不用的碗,岂不是都要“怀才不遇”闹情绪了吗?再想想,家里的筷子、拖鞋、雨伞、火柴、洋钉……许许多多均处在“备用”的状态中,这让我想起了社会上贤能的人太多,“用贤者如用器”,必然有许多常年备而不用,不可能每次“遍陈其器”的,于是我明白了“怀才不必遇”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