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在上海买到这本硬精装的《考工记》时,晚上在饭店就忍不住贪心地读了起来。一方面惊叹先秦时期每一个行业成熟的工法与精密的工序,投射出人们长期实践并仔细观察所贡献的人文资产。另一方面,我也见识了每一段文字的信息收纳量所达到的饱和状态,书中文字的使用方法与顺序,对我来说也是另一种“巧工”,是对语文精良的设想与计划。
读这本书到最末一章《弓人》时,达到了阅读时最兴奋的心情,因为,我竟在这本手工艺古籍中得到长期对教育想法最深的共鸣。
第二十二章《弓人》的第三段说:
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虑、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骨立以直,忿执以奔,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则莫能以速中,且不深。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则莫能以愿中。
把这段说得口语一点就是:
制弓要依使用者的体态、意志、血性气质而有所不同。如果人长得矮胖,心思散漫,行动优哉,要为他制作强劲的弓,但要定制柔缓的箭来配合强劲的弓。如果使用者的个性刚毅果敢,气盛行疾,这样的人就要为他制造柔软的弓,并用疾驰的箭来搭配他柔软的弓。已经是温和慢吞的人了,再用柔软的弓,柔缓的箭,箭行的速度就快不了,这样不容易命中目标,即使射中了,也没有办法射得深。但一个人如果强毅果敢、性情急躁,再让他使强弓疾箭,怕不能稳稳射中目标。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只读到了祖先们面对生活时的设计能力、丰富知识和与时间并存的毅力耐心,更在一篇篇实务中读到生活哲学与教育。
古书是遗产,重要的古书虽然难读,但只要肯慢慢读,一定会读出乐趣来。我也建议读者一定要好好读纸本,不要为了查询方便而在网络上阅读。我愿意年年读一点古书,让自己借文字的疑难把心沉淀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