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集

Educated《你当像鸟 飞往你的山》:教育是什么?

作者:刘星雨 日期:09-06 14:09 字体:  标签:教育 阅读:

Educated《你当像鸟 飞往你的山》:教育是什么?

  比尔·盖茨推荐书单里,有这么一本书:

  Educated(受过教育的),中文译名《你当像鸟 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

  这是一本关于在废品场的女孩“逆袭”成为剑桥博士的「回忆录」。

  可就是这样普通的“套路”,比尔·盖茨不仅亲自采访了作者塔拉,还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下面我来讲讲这个故事。

  -01-

  家,
  极端而封闭

  这一切要从塔拉的童年说起。

  他们一家九口生活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是虔诚的摩门教徒。

  但,这不是这家人特别的地方。

  孩子们的父亲才是。

  在他的世界里,政府是邪恶的,任何与政府相关的机构都是危险的。

  他认为,送孩子们去上学,就等于把孩子们交给了魔鬼。

  为了让孩子们相信他,他还“编造”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件,他告诉孩子们,住在不远的韦弗一家,就因为不让孩子上学,而被政府残忍杀害了。

  所以,当同龄的孩子在上学的时候,塔拉却要在环境极其恶劣的废品场工作。

  被锋利的废品擦伤,都只是小事。

  有一次,因为父亲的疏忽,塔拉直接从起重机上坠落。

  可父亲没有同情,也没有送她去医院。

  在父亲的逻辑里,医院是一个害人的地方,因为医院也是政府机构。

  尽管这样的想法在普通人看来极其荒诞,但孩子们却对父亲的故事和信念深信不疑。

  因为没有上学,孩子们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也失去了从外人口中了解世界的机会。

  自然地,他们对父亲的谎言和极端也一无所知。

  即使父亲的极端,一次又一次让家人陷入了危险。

  像那场严重的车祸,三哥泰勒被撞得满嘴是血;
  姐姐奥黛丽的鼻子弯曲变形;
  母亲更是严重地瘫坐在座位,脑部受伤,说不出话来。

  父亲没有报警,也不去医院。

  多年过后,当采访中,主持人问塔拉:“那时,你就没有质疑过你的父亲吗?”

  塔拉回道:“没有。小的时候,父母说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就是怎么样的。”

  那时,塔拉看到的世界,只是父亲愿意让她看到的。

  -02-

  学校,
  推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这样荒诞又危险的日子,塔拉生活了17年。

  而让塔拉走出这个单一世界的,让塔拉人生轨迹发生变化的,是三哥泰勒。

  与塔拉不同,泰勒上过学。不过那是短暂的一年。

  后来因为父亲听说韦弗一家遭到政府围攻,便不再允许孩子们上学。

  但这并没有阻止泰勒对知识的热情和好奇。

  他用全部积蓄买课本,也会在父亲赶他去干活的时候,据理力争地捍卫自己的学习时间

  他是这个家最“格格不入”的一个,但也是塔拉在这个家,最亲近、最敬佩的一个。

  在塔拉十岁那年,泰勒不顾父亲反对,离家上学。

  泰勒离开那天,塔拉看着驾车远去的哥哥,心里第一次有了上学的念头。

  对另一个世界的好奇心,也在一点点地苏醒。

  又过了五年,在二哥肖恩又一次家暴塔拉的时候,泰勒回来了。

  他的出现,不仅拯救了被按在地上的塔拉,更强化了塔拉“要上学”的念头。

  但此时的塔拉,对于上学并没有概念。

  她只是特别爱唱歌。也不知道怎的,此时的她认为大学就是那个她可以学唱歌的地方。

  本着这样的目的,在自学两年后,塔拉通过了升学考试。

  但求学的过程并不容易。

  不仅是因为她和普通同学认知上的差别和学业上的差距,更让塔拉难受的,是她对从前的生活方式、对父亲说过的话,动摇了。

  她看到的不再局限于父亲所教导、所信仰的。

  她发现女孩们可以穿短裙去做礼拜、在安息日看电影;
  发现“奴隶制度”并不是在家中书本读到的,奴隶的生活比主人更幸福
  发现医院,也不是父亲口中那样邪恶,只会害人……

  可这些发现,带给塔拉的,不是新鲜,更多的是挣扎。

  那几乎刻在DNA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怎么可能被轻易的取代?

  就像塔拉因为蛀牙,痛得无法学习,她坚持不肯去医院,甚至连一片小小的止痛片都不敢吃。

  只因为,父亲说过,“医院都是害人的”、“药物有毒”。

  父亲因爆炸而大面积烧伤时,塔拉依然会“放任”父亲在家中接受草药治疗。

  只因为,父亲说“死也不会去医院”。

  这时的塔拉是“分裂”的。在学校,她是接受了新思想的塔拉。可一回到那座大山,那个家,她又成了父亲的女儿

  两个塔拉在不停地切换、拉锯。

  她也知道,这样下去,她必须做出取舍。

  “我可以选择站在我家人的一边,或者站在异教徒的一边,非此即彼,此外别无选择。”

  可此时的塔拉,犹豫不决。

  -03-

  受教育,
  迎接一场又一场的转变

  让塔拉不再犹豫的,是一堂课。

  那天课上,教授提到爱达荷州的鲁比山事件。塔拉觉得熟悉,但具体发生了什么她并不确定。

  于是,她作了一个让她后悔的决定:去查这件事情。

  一查,韦弗这个名字出现在了电脑屏幕。这不是父亲口中“韦弗惨案”的韦弗吗?

  带着疑问,塔拉继续阅读,她发现,整件事的原因根本就不是父亲说的那样。

  政府并没有要强迫韦弗的孩子去上学,更没有因为他们不上学而杀害他们。

  塔拉后悔,是因为她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父亲对她撒谎了。

  一个她敬重的亲人,骗了她近20年。

  塔拉很愤怒。以至于周末回家不到一小时,就和父亲发生了争吵。

  但这次,她比从前都要歇斯底里。她发狂似的的喊叫,质问父亲:

  “你为什么会这样?你为什么那样吓唬我们?”

  说完,塔拉开车回了学校。留下既震惊又无助的父亲。

  那晚,父亲打的所有电话,她都没有接。

  她决定了,要过与以往不一样的生活、与父亲无关的生活。

  于是,她将自己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育。

  从杨伯翰大学到了英国剑桥,再从剑桥辗转回了哈佛;
  从最初的音乐,到硕士的哲学,最后成了剑桥大学的历史博士;
  从为自己身份自卑的女孩,蜕变成了那个有底气书写历史的学者……

  这些都是在塔拉离开大山时不曾想过的,教育会带给她的机会与转变。

  但这些转变也带给了塔拉痛苦,她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再做父亲的女儿了。

  因为做这位父亲的女儿,就意味着要抛下自己真实的想法,按着父亲的意愿生活。

  可是,塔拉做不到。

  那天,父亲到哈佛探望塔拉,希望她可以为自己的罪过忏悔。

  所谓的罪过,只不过是塔拉在父亲面前指证了二哥肖恩多年的家暴行为。

  在宿舍,父亲将一瓶圣油放在了塔拉手中。

  看了半晌,塔拉开口了:

  “我爱你,但我不能。对不起,爸爸。”

  父亲听完,立刻收拾行李离开了。父女关系就此决裂。

  塔拉最终选择了自己,留在了属于她自己的山林。

  -04-

  受过教育,变得“犹豫”了
  却也看到了更多可能

  塔拉与原生家庭的纠缠,并没有就此结束。

  在拒绝父亲的要求后,塔拉陷入了自责和困惑。

  她开始怀疑教育,让她付出的代价:失去了一个家。

  因此,有接近半年的时间,她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没有上课,也没交论文……险些不能毕业。

  庆幸的是,在泰勒、朋友、主教、教授等心理咨询的帮助下,塔拉挺了过来。

  最后,她将那个她爱着、也伤害过她的原生家庭,留在了她的生活之外。

  这样看来,不管学历多高,内心有多强大,没有人能逃过个人与家庭无法和平共处的宿命。

  但,两者真的是非此即彼吗?

  这个疑问,塔拉也是用了许多年才找到了答案。

  在一次访谈上,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一开场就对塔拉说道:“在许多文化里,家庭就是一切。它是每个人的开始,也是每个人的归宿。你在其他访谈里,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非常震惊。我希望分享给大家。”

  说着,奥普拉拿起做了摘抄的卡片,缓缓读到:

  “你说,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依然选择离开他们。”

  奥普拉停顿了。台下响起了掌声,塔拉微笑地点了点头。

  在这个微笑里,是对离去的无奈和惋惜,但更多的,是放下后的自在。

  “你可以每天想念一个人,但依然为他们不在你的生命中而感到庆幸。”

  观众的掌声,更响亮了。

  因为这两句话道出的,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面临的选择和矛盾。

  塔拉在采访中坦言,关于“决裂”这个决定,当时最困扰她的,是无法想象没有家人的未来

  然而,当她换了个思路,一切就不一样了。

  “对我来说(这个转变),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可以看到比眼前生活更丰富的东西了。我非常喜欢圣经里面,一句关于信仰的话,它说:‘信仰是希望的根据,是未见之事的确证。’”

  说到这,奥普拉笑着开玩笑道:“Church People”(忠实的信徒)。

  塔拉笑着解释道:

  “我喜欢这个关于信仰的解释,是因为它相信会有一个更好的世界、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有你从未体验过的生活和爱。但你知道吗,去放下,和接受事情原本的样子,是信仰和教育结合后最奇妙的地方。因为是这两者在一起,让你可以看见当下生活的模样,同时还可以想象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听完这句话,我们再回过头看塔拉的故事。

  想想,这个故事究竟跟教育有什么关系?

  在一开始,塔拉的世界从单一变得多面,是因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她接触到了不同的人、学着在不同思维下去认识世界。

  到了后来,她从单纯的想学音乐,走到了剑桥历史学博士,是因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她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最后,她写下了这本书。以一种尽量客观、冷静的角度去梳理自己的过往、诉说自己的过往。

  这是在多年教育过程中,她养成的一种“阔达”,一份包容。

  正如她在《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说的: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塔拉最后与父亲的决裂,确实是因为她自己不能认同父亲的观念,但她并没有否认他本身。

  在维护自己的个人意识,不一定要去改变他人的,根除他人的。

  放下了非此即彼的想法,我们才能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


  写在最后:

  教育究竟是什么?

  我想,教育就像看不见,摸不着的氧气,是每个人生活、成长必不可少的部分。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哈佛剑桥,但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舒服地过自己的日子。

  其实,教育从来能给的,都不是一个答案。

  而是,我们去发现、去成长的机会。

评论
0位读者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文学爱好者版权所有|赞赏
SiteMap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