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末、80年代初的“古尔邦节”在新疆各族儿童心中是那么的“甜蜜、美好”和“和谐”!当时“古尔邦节”已经成为新疆各族儿童共同期盼已久的心中“盛世”了。每逢“古尔邦节”来临之际,各族儿童不约而同地纷纷相约,组成小小“拜年团队”,“拜年团队”一般以同学为主,少数民族一家有几个孩子就临时组成若干个“拜年团队”,成员中吸纳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回族和汉族等同学或朋友,大家急促地商谈:“先到谁家拜年?然后到哪一家拜年?最后到哪个村拜年等事宜”。虽然那时候的商品严重匮乏,不论什么东西都用“票“排队购买,为此,当时的大小商店一律凭“钱、票”统一购物,招待所凭“钱、票”统一住宿、吃饭,社会上已经形成和流通了“粮票、布票、肉票、酒票、糖票、鸡蛋票、挂面票、清油票”等等”,但这一切都丝毫没有减弱各族儿童对“古尔邦节”的遐想和期盼!
“古尔邦节”前夕,各家各户已经私下、悄悄做好了过节的准备,小到烹制各种点心,大到宰牛宰羊,购买糖果、烟酒、过节的新衣裳等等。平时爱睡懒觉的孩子们在“古尔邦节”的第一天早晨,兴高采烈地、欢天喜地地、天不亮就起床、积极洗漱、换上崭新的、带简单装饰的节日童装,胸口上佩戴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骄傲地、昂首挺胸地加入到“拜年团队”当中,谁的主席像最大、最亮,那才是神气十足呢。在临时选举产生的“拜年团队”首领的带领下,大家排着长长的一队,每到一家过节户人家门,大家伙口齐声喊:“叔叔、阿姨过年好!”。听到孩子们的祝福,大人们急忙跑出屋,热情迎接小客人:“孩子们过节好!过节好!快快进屋,快快进屋,桌子上有奶糖,大家拿着吃吧!要不要给你们倒碗奶茶?”“叔叔阿姨我们不喝茶!”在那时时代,奶糖可是个稀罕物哦!大家听说有奶油糖眼前就是一亮,孩子们乐开了嘴,连声称道:“谢谢叔叔!谢谢阿姨!谢谢!”大家一拥而上,几只小手抓下去,一盘奶糖顷刻间所剩无几了。当大家走遍附近的村落时,每个孩子手上的塑料袋已经是鼓鼓囊囊的啦!每一个过节户主看到孩子们这般兴高采烈时,没有人生气,大家只是开心。每一户过节户主都邀请孩子们:“多吃点心、吃点桑子、吃点干果、拿奶油糖,喝碗奶茶、吃点手抓羊肉吧!”孩子们可是瞄准奶油糖而来,哪有闲工夫吃羊肉。户主们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更是其乐融融。
“古尔邦节”期间,孩子们和大人们一样,也要到邻村拜年、过节,但是也有一些邻村的孩子们,不知是嫉妒、故意捣乱还是看玩笑,就是不让其他村的孩子们进村拜年,他们牵着狗,远远看见邻村的孩子来拜年过节,他们就驱赶,男孩子们无所畏惧,坦荡地走进村庄,一家一户地拜年、过节。可怜的是那些女孩子们,被那些牵着狗的孩子们驱赶的是七零八落、落荒而逃,一个个气喘吁吁、口干舌燥地赶回自己的村庄,走回家,在自己家里做方才的补偿,使劲吃奶糖、喝奶茶、肯点心。无奈之余,孩子们分散地紧随哥哥或者是姐姐身后的“拜年团队”再度到别人家拜年、过节,所到之处无人说三道四,无人计较。然后,孩子们又跟随父亲他们的“拜年团队”一起再度拜年、过节,最后,也就是第三天,跟随母亲他们“拜年团队”再次拜年、过节,有时一家至少都去了5、6趟,有些过节户故意调皮地逗那些多次拜年过节的孩子,“嗨!巴郎子你又来了么?已经是第几次到我家过年啊?呵呵呵!开玩笑哦!那点奶油糖吧!其实,那都是为你们准备的哦!吃吧!别客气!尽情地吃吧!拿吧!那是你们为节日增添气氛,感谢你们还来不及呢。”那时候的节日那才过得爽啊!过得带劲。
一个月后,“古尔邦节”才彻彻底底结束,孩子们把昔日过节获得的糖纸拿出来亮底子,谁吃得多,谁的花样品种多,糖纸色彩鲜艳、美丽、谁的大,谁就是大家羡慕的偶像,是这次节日的大赢家。这一张张糖纸是这一年中,最值得孩子们炫耀的丰功伟绩。孩子们把所收集到的糖纸,小心翼翼地夹在教科书中,时不时地拿出来攀比,炫耀,为了这种微不足道的荣誉感,大家心里暗暗下决心,来年的“古尔邦节”再比个输赢,为此,又一个期盼油然而生,美好的期盼再次开始!这是一种童心的较量,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缩影,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和联想!各族小朋友欢聚在一起,那是多么美妙的节日啊!
通讯地址:奎屯市北京西路62号
工作单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