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右迎壁上写着的名言,左边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里的“予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右边是伟大的进化论先驱达尔文《物种起源》里的“当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军舰游历世界时,我在南美洲观察到有关生物地理分布以及现代生物和古生物的地质关系的众多事实,使我深为震动。…这些事实对于解释物种起源这一重大难题提供了重要证据”。
和政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位于临夏盆地南部。据考古学家考证,在距今2400万年——520万年的晚中新世时,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纵横,大地上草木茂盛,是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迄今为止,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古动物化石有近3万多件。目前最有权威的著名古哺乳动物学家邱占祥院士等一批文物专家,对馆藏化石标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这批馆藏化石分属新生代晚期的4个不同哺乳动物群,分别埋藏于和政地区四种岩性不同的地质层中:底部红色砂砾岩中埋藏着距今3000万年的巨犀动物群;下部河湖相地层中,埋藏着距今13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距今1000万年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的黄土堆积中埋藏着200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其中一级品49多件,二级品250多件,三级品1003多件,同时专家确认:“和政发掘的化石,是举世罕见的铲齿象和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数量远远大于整个欧亚大陆已知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地点的采集数量,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和展览价值。生活在1300万年——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一直深受中外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密切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许多科研单位,以及美国、日本、瑞士等国的学者多次来临夏考察,进行地质古生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确认和政收藏的这批种类繁多、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将对临夏地区晚第三纪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古动物群演化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我们认为和政征集的30000多件古动物化石标本,其中不乏极其珍贵、有极高科学研究价值的标本,有些标本不仅在国内可称为精品,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学术意义”(邱占祥)。古化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本世纪20年代在内蒙古通古尔发现的铲齿象化石和陕西保德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在世界古生物学界享有盛名,而这些化石绝大多数现存放在国外博物馆中,这对我国开展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和政县馆藏的“这批化石标本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经典地区的化石相媲美,从而填补了我国古哺乳动物化石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区。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这批化石标本均为已灭绝动物的化石,其中绝大多数标本是头骨和牙床,特别是象等大型动物和长颈鹿、犀牛等中型动物的骨骼化石形态特异,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外,对广大青少年和广大群众也具有较强的直观科普教育,是认识甘肃史前生物与环境的生动历史教材。
博物馆一层大厅的南侧是铲齿象动物群的展厅。铲齿象是一类现已灭绝的古代象,一对门齿变成长板状,恰似一把大铁铲,故名之。它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东部,是这一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性动物。与其共生的动物还有半熊、安琪马、西班牙犀、库班猪、土耳其羚、古麟等20几种动物,它们都是生活于比较湿润炎热的气候条件的动物,被称做铲齿象动物群。一具完整的铲齿象骨架屹立在一个圆台中央。铲齿象化石最初于1928年在格鲁吉亚的高加索地区发现,由俄罗斯古生物学家鲍里夏克记述并发表。鲍里夏克已经注意到这类象的特殊之处:其下门齿变成平板状。所创属名的原始含义即为“板齿”。这类象的下颌前部和一把大铁铲的并排对比,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此这类象就被国人称为“铲齿象”了。铲齿象的化石虽然在整个旧大陆到处都有所发现,但最典型最好的材料主要是在我国发现的。就出土地数量而言,和政地区的铲齿象化石位居全国之首。我国是铲齿象动物群化石最丰富的国家,和政地区所发现的比较完整的铲齿象头骨和下颌约60多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一批铲齿象化石材料,和政博物馆也因此拥有一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铲齿象个体发育史系列头骨标本。
一层大厅的北侧是三趾马动物群展区,包括一个宽敞明亮的中央展示区,被恢复成了三趾马动物群的生活场景。三趾马动物群是以该动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动物——三趾马命名的。这一动物群包括一百多种动物,其总体面貌和现在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群近似。它们的生存时代为距今约1200~500万年的晚中新世,主要分布于古北区(欧亚大陆和北非)。三趾马动物群是哺乳动物演化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动物群,不但化石的数量和种类非常丰富,而且是由古老类型向现生面貌转变的过渡型动物群。我国有非常丰富的三趾马动物群的化石,而和政地区的三趾马动物群的化石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我国和国外的经典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在中国,三趾马动物群是古生物学进行研究的第一个大型化石动物群,标志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产生。和政地区的三趾马动物群的化石数量最多、质量最好,且绝大多数是保存完好的头骨,不仅远远超过了中国著名的化石地点山西的保德和陕西的府谷,也大大超过了欧洲最著名的希腊的皮克米和萨莫斯地点。因而和政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三趾马动物群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已知的和政地区80年代以来发掘出的三趾马动物群的哺乳动物头骨标本至少超过6000件。
中央展示区的四具三趾马动物群代表性动物的骨架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就是三趾马、大唇犀、和政羊及萨莫兽。三趾马以其每条腿上有三趾(末端为蹄)而得名。实际其两侧的侧趾已很退化,在正常行走和奔跑时脱离地面,已丧失支撑作用,适用于在不是特别干硬的草原上生活。三趾马并不是现生马的直系祖先,他只是整个马类大家族的一个进化的旁支。三趾马起源于北美,在大约距今1150万年时通过白令陆桥(今白令海峡)进入欧亚大陆,并迅速扩展至非洲,成为该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我国的三趾马化石非常丰富,已鉴定发表的有十几个种,但肢骨化石较少,和政地区的三趾马化石不但有完整的头骨,而且较完整的肢骨也较多。
在整个新生代时期(距今6500万年以来)犀牛类动物的化石都很多,而且几乎遍布全世界。到晚中新世(距今1200~500万年)我国出现了一类很特殊的犀牛,这就是大唇犀,大唇犀最初发现于山西保德,这种犀的下颌向两侧前端扩展,有一对异常大的门齿,现有的材料表明,这类动物主要分布于亚洲,在东欧只有少量的发现。和政地区发现的大唇犀材料异常丰富,完整的头骨不少于500个,是我们深入了解这类特殊的犀类动物的个体和性别差异的很好的材料。
和政羊虽然在个体大小和体态上和现生的羊很接近,但其头骨的构造、角的形态和颈部的形态却和现今仅生存于北美阿拉斯加的麝牛更接近,是麝牛类早期的祖先类型。这表明麝牛这类动物的起源地应该是亚洲,只是后来才迁徙至北美的。和政地区所发现的这类动物的化石非常多,仅头骨就有700多个,居各类动物之首。到目前为止,这类动物仅在本地区发现,是和政地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动物。
萨莫兽是一类古代的长颈鹿,因首先发现于希腊的萨莫斯岛上而得名。现生的长颈鹿头上只有一对很小的不脱落的附以皮毛的小角,颈部非常长,前肢长于后肢,以高树树叶为食。萨莫兽的颈部还没有特别伸长,后肢仍然长于前肢,所以在适应摄取高树树叶的方向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和政的萨莫兽有保存十分完整的头骨,其角的形态变化大,通常有一对很大的角,而在其前方还常有另一对小角,是研究萨莫兽个体和性别差异很好的材料。
一排弧形的大型展柜陈列着和政三趾马动物群中的代表类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食肉目的动物(如猫科动物),具有适应于扑食其他动物的特有性状,和政所发现的代表性食肉类动物的化石中以鬣狗科动物最多,其次是鼬科和猫科的动物。鬣狗科是食肉目中向啃咬骨头方向转化的一类动物。为了啃咬骨头的需要,咬肌的发育使下颌变得越加厚实,四肢向奔跑而不是向跳跃的方向发展,成为食肉目中最为繁盛的一类。和政地区的鬣狗类化石很丰富,其中的巨鬣狗是食肉目中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本地区最具特色的古动物之一。
接下来看到的是奇蹄类的展品。奇蹄目中下分马科、爪兽科、犀科、猫科等,和政所发现的奇蹄类化石中以犀科动物最多,其次是马科动物,还有少量的爪兽科和猫科代表。和政地区的犀类化石最为丰富,除具有代表性的大唇犀之外,还有板齿犀、无角犀、额鼻角犀等各种类型。马类化石一直被作为生物进化最典型的例子,因为马科在5800万年的地质历史中保留了丰富的化石记录,这个记录一直延续到人们熟知的现生真马。随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偶蹄类的化石,偶蹄类在中新世以后大为发展,超过了奇蹄目,在现代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有蹄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和政地区的三趾马动物群层位中还发现了数量令人震惊的陆龟化石,龟类属爬行动物纲,是古老而保守、进化相当缓慢的一类动物,这类龟的龟甲特别高耸,有的甚至接近于球形,是一种耐干旱的动物,和政地区的陆龟化石多呈完整个体集群方式埋葬,大量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个体叠压在一起,说明它们可能是营集群生活方式,在遭受突然性灾害时大批死亡后被迅速埋葬起来形成今日的壮观形象。在展厅的最后一部分陈列的是和政地区的真马动物群,早期的真马动物群包括许多新近纪(距今2500~260万年)的残存古老类型的动物,如剑齿虎、爪兽、三趾马等,我国早期真马动物群的化石很丰富,但在黄土中发现的极少,和政地区的早期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恰恰发现于黄土中,而且在种类上和在河湖相地层中发现的同时代的动物群又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是研究我国第四纪的古动物地理和古气候的重要资料。在和政的早期真马动物群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的完整头骨化石,这就证明了披毛犀的亚洲起源,和政的真马化石最大的一件头骨长度达到0。72米,具有比世界上任何马类更长的面部,是欧亚大陆已知最大的真马,这一特征具有重要的进化和生态意义。
和政博物馆收藏的化石中有些种个体数量很大,许多种不但有成年个体,也有雌、雄性的幼年和老年个体,这些都为研究古生物种内个体和性别差异以及恢复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提供了难得的素材。截至目前,博物馆馆藏化石标本近30000多件,分3纲8目150个属种,分属四大动物群。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其化石种类之繁多,数量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世界罕见,具有极高的科研,展览和珍藏价值。
和政古动物化石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其中三趾马化石储量及已采集的头骨化石标本数量为欧亚大陆之首,超过了世界最著名的希腊三趾马动物群产地皮克米和萨拉摩斯;铲齿象动物群化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亚大陆上也是最丰富的,其数量也超过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库班猪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批标本。这批化石形成于青藏高原隆升关键的晚新生代,是生物进化的实证,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展览价值。有些标本不仅在国内可称为精品,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这批化石标本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经典地区的化石相媲美。在馆藏化石中,相当完整、比较完整的标本中,完整率达97.3%,它们全系已灭绝动物遗存。和政地区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是完全清晰的,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判断,和政地区有可能包含多个动物群的层位,甚至有比三趾马动物群更早的层位。和政地区富含化石地层的岩性与其他地区也不尽相同,是一种很接近黄土的土状堆积,这些都表明在晚中新世时和政地区的古地貌和古气候条件已经和黄河中下游有所区别,而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地貌和气候的改造,以至对全球气候格局的影响一直是我国科学家探索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如此丰富的古动物化石,特别是如此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使我们有可能对晚新近纪的哺乳动物群的演变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这些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连续剖面是反映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不可多得的证据,他的潜在的尚待发掘的价值绝不逊色于闻名与世的珠峰南坡的西瓦利克,具有世界意义。和政化石被誉为古动物学界的“东方瑰宝”、“高原史书”。它的出土与发现,掀起了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神秘面纱,打开了人类窥视黄河古老文明的窗口,引起了国内外古动物学界的广泛关注。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以占据世界六项之最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诸多领导及国内外古动物专家学者的关怀支持和浓厚兴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等领导相继莅临参观指导,并留下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博物馆,一、二期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为举办风格独特的科学展览,接纳国内外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专业文化交流和青少年及广大游客科普方面提供了便利,为古城宁河架起了一座连接五湖四海的桥梁。化石博物馆是世人了解古动物的窗口,每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来到这里,都将经历一次心灵上的极大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