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集

三月:春风词笔

作者:素行 日期:03-19 18:03 字体:  标签:三月 春风 阅读:

  想看史铁生的《病隙碎笔》许久,因书柜里有好些未拆封的书籍,所以迟迟未买。

  星期天带孩子去书店借书时,只找到未拆封的两本。前台工作人员帮忙拆了书封,又仔细的包了书皮,贴上“可借阅”的标签。

  读书时学到“书非借不能读也”,那时候借了同学的张爱玲、三毛文集,总要秉灯夜读。生怕还的晚了,再有好书,人家便不愿借我。

  后来习惯将想读的书买来置于案头,慢慢看,反复揣摩字字句句中的惊艳之处。遇到喜欢的句子也会随意的做下记号。偶尔勤快些的时候,将感触写在便利贴上,粘在空白处。

  虽然大部分书后来再鲜少翻阅,但那一刻与文字的亲近,让岁月变得厚重绵长了几分。

  看的书很杂,有中外名著,也有名家小说、散文,和一些热销的小说。但偏偏那些激昂励志的,讲人情处事的书怎么也看不进去。

  想了好久,大概自己属于那种油盐不进的人,讨厌让人按着头强行灌鸡汤。也明白,听别人讲大道理是一回事儿,怎么和生活见招拆招是另一回事儿。

  更喜欢在别人的故事和经历中,去共情人生的起落,感受人性的善恶和复杂。在被文字赚去的欢笑和眼泪里,去理解世间的人事,以自己的方式学会与生活和解。

  网上说,读书分为有效读书和无效读书。再我看来,日常的闲情阅读里,只需过程中悦心、悦己便足矣。

  读什么书,读完对读者本身起到什么影响,那些完全不重要。沉静在喜欢的文字中的那一刻,便算自己与自己在一起的时光

  史铁生写「世界上的人很多,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又很小,一个个小世界大约只在务实之际有所相关,一旦务虚,便很可能老死难相理解。」

  我想,那个踏实又很小的世界,是精神唯一的家吧,在虚妄的净土中挣出来的枝桠,才有力量去面对满城的风雨。

  丰子恺写「愿你永葆童真,并乐此不疲去生活。」

  「谁在中国」中也写「世事总是先尽兴,再梦醒。」

  人生中,总要有「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的知足和豁达,才能为这平淡如水的日子开出一枝春花。

  曾经幻想,在人来人往的街道开一家幽静的书店。每个愿意读书的人,都可以进来坐坐。书店门口要放一个彩色的信筒,里边被塞满了读过某一本书的感悟。

  我将它们收集在一处,让有趣的人在文字里相见。

  睡前读到姜夔的《暗香·旧时月色》:「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又有:「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书店是开不起来的,但文字总能在每一个心境中恰如其分的相见。

  或许,只要心底有春,词笔虽拙,亦可绘就属于自己的山川日月,哪怕只是简单勾勒,亦是对这苍茫岁月,最深情的回望。

评论
0位读者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文学爱好者版权所有|赞赏
SiteMap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