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段经历的几个片段。我的记忆是选择性的,经过时光沉淀后留在记忆中的都是美好的。
时光回到1966年11月初,我们一批同学到韶山参观学习,后有一组织者倡议组队从韶山步行到北京,我们六人报了名,出发后不久,一位女同学专程赶來加入队伍。
出发前故居工作人员(后2位)为我们送行
初行“告捷”——双脚起泡
11月4日清晨,我和五位校友佩戴红卫兵袖章从伟人故居前出发,为支持我们的举动,故居工作人员为我们送行,记者为我们拍下了合影。
当天走路近百里,住宿湘潭,第二天继续前进,行走90余里,到达长沙。从来没有如此远行过,累吗?不言而语,两腿发软,那时年青,热情高涨,想起伟人的教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似乎就有了力量。沿途串联的红卫兵队伍很多,相见都会打个招呼,相互鼓劲。过往车辆为我们鸣号,更有甚者,邀请我们上车,我们唯有笑脸谢过。我们一行六人中我十九岁,年龄最小,第一天下来,两脚都起了泡。从湘潭到长沙的90多里远不如第一天轻松,最后的10多里更为艰难,但大家谈笑风生,我们每人都背着衣物和生活用品,身体强的总是抢着体弱的背包。第二天到长沙,几乎人人双脚和我的一样。
那是个火红的年代,后人们难以理解,但得承认,精神的力量有时是可以顶天立地的。
春华山农家
在长沙参观休整数日,我们从长沙继续北上,当晚到达湖南省先进的春华山公社。在那个时代,每个地方都在交通沿线设有红卫兵接待站。为便于我们了解社会,我们选择住到青山大队金星生产队的农家,时称贫下中农的家里。我们在队会计家吃的晚饭,吃的什么记不清了,但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是嘴被辣的灼痛,久久不能消散,在这之前我是不吃辣的。
晚饭过后,队里为我们开了个座谈会。会上几个贫下中农相继发了言,说的都是旧社会的苦和新社会的好,特别是有个叫李大妈的,过去受尽苦难,房子被烧,离乡背井多年,新社会才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现在的人听起来阶级斗争的意味浓厚,但几千年来农民,特别是无地农民的生活不堪也是事实。
当地农家对我们真诚,照顾周到,有同学说睡着后生产队李队长曾进屋帮盖被子。那个时代的民风也确实是可圈可点。
开国上将的兄弟
走过武汉长江大桥,当时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向东北北上,来到两湖大地最后一站,红安。红安,原名黄安,因为历史上是大别山根据地的中心,走出了上百位将军,改为现名。在进入县城之前住在离红安县城10里的谢家湾。时间久远,已记不清哪般缘分,我们住进了开国谢上将的兄弟家。
古往今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司空见惯,这一点在谢将军身上失灵了。谢将军在老家的两个兄弟,一个是大队书记,一个是普通农民。我们一行和他们两家人一起吃饭,话家常。饭是家常饭,房是普通的农家院落,说的是地气的语言。言谈中说起,将军从来没有为两兄弟打过什么招呼,将军夫人和女儿都回来过,与乡亲们也很贴心。这与郭伯雄徐才厚们形成了鲜明对照。
此前,比我高几年级的女同学加入了我们的队伍。我们一行7人离别红安,走过七里萍,箭厂河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就到了许世友将军的故乡新县。脚踏大别山,是说穿行于山间,无需攀登。
我们来到杞人忧天的地方
从最南端的新县一路向北,纵穿河南省,这块广袤的土地堪称中华民族摇篮,处处有春秋战国故事的地方。
12月20日我们冒着寒风大雪到达太康,休息了一夜,21日依然大雪纷飞,我们总不能久困于此,大家一致决定来个雪地夜行军。我们下午四点出发,不久天就黑了,走着走着,帽子白了,身上白了,背包白了。我哼了几句打油诗
茫茫大雪铺无边,呼呼北风冻耳尖。
雪地夜行情更迫,炼得心红骨头坚。
无疑,这几句顺口溜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那个年龄,那个时代,那种精神。那次群众运动伤害了不少上流社会的无故,但那是路不拾遗的时代,否则我们断不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雪地夜行。
次日中午在傅集镇接待站吃的中饭,吃的是绿豆饭,当地的乡亲们热情,不富裕的他们拿出了他们的心意招待我们。
吃过中饭,我们继续冒雪行进,当晚住宿杞县,古杞国所在地,流传杞人忧天故事的地方。
焦裕禄家人和当地百姓
从杞县向北60里就是兰考,焦裕禄为之奋斗的地方。那是个火红的年代,我们走路不是目的,锻炼和受教育才是初心。在兰考三天,听了焦裕禄夫人徐俊雅和兰考贫下中农的两场焦裕禄事迹报告,感人至深。当时黄河故道农村贫穷落后的帽子未摘,焦裕禄这样的干部才是群众需要的,焦裕禄这样的干部也只会出现在那样的时代。在在新时代的今天,还应该倡导向焦裕禄学习。
在兰考的第三天,我们参观了焦裕禄树立的样板韩村。听取了韩村改变面貌的报告,看到了一个个被封住的沙丘,和大块大块的台田。
在兰考期间,我们和焦裕禄的三个孩子,国庆,守云,宝刚及老农留下了宝贵的合影。
与焦裕禄子女和兰考贫下中农代表合影,后排左二为作者
东明过黄河
离开兰考县城,我们北上渡黄河。12月28日下午3时许我们从兰考县秦寨村出发,冒着呼呼的北风和零下10度的严寒夜行军,过三春集,凌晨3时到达隶属山东的东明。按路标我们来到接待站所在地东明黄河河务段。敲门进屋,一双大手握住了我的手,无比亲切温暖。后来得知,他叫牛朝平,当时他刚从医院看生病的同学回来,我们一敲门,他又起来了。他见我们刚从风雪中进来,把棉衣给同行的同学盖上。我们叫他快躺下,就是不肯,忙于生炉子,招呼炊事员,使我们万分感动。
稍事休息,我们继续向黄河渡口高村集走去。我们与接待站人员互赠纪念品,依依惜别。以致多年后回忆往事,想起牛朝平和接待站人员,我们还是感动不已。
接连大雪,气温下降,黄河冰封,一连三天去渡口都失败而归。12月31日晚,为迎接元旦,高村集接待站人员和我们一起包水饺,欢声笑语,经年难忘。
恰逢元旦佳节,艄公顺利把我们送到了黄河对岸的永乐渡口。
太行山上的霸上人家
在全国劳模吕玉兰的家乡东留善固度过了几天,我们作出了一个决定,绕道山西大寨,然后奔赴北京。时值1月中旬,正可谓寒冬腊月,加上太行山丛山峻岭,预告了这段行程的艰难。我们从邢台向西北行进,地势越来越高。路过将军基,知道这里是多少次古战场。太行山南北向横亘于山西河北边界,及至山顶,一条峡谷如同利剑把太行山劈为两半,一半山西,一半河北,一座古石拱桥连接两侧,不知先人如何在没有现代技术的条件下建成。站桥上向下望去,深不可测,乱云飞渡,好不壮观!过桥就进入山西,路就是步步低了。夜宿半山腰的垻上村,隶属昔阳县,几十户人家。村民们欢迎我们的到来,热情周到,拿出了他们的最好招待我们,把我们安排在几户人家。坝上几十户人家共用一个水塘,全靠下雨积水,此时水面冰冻,用水很不方便,我们尽管走一天路,为节省农家的水,当晚没有洗脚,笫二天早晨没有洗脸刷牙,早饭后就启程直奔大寨。
后记
在大寨,我们如愿握了陈永贵大叔的手,登上了虎头山,参加了几场报告会座谈会,收获满满。随后,我们经阳泉返回河北,沿京广线走向北京,1月30日到达天安门广场。我们称行程为“长征”,历时88天,途经7省市,行程4千余里。
如果要问苦吗?累吗?答案显而易见,但年青时吃点苦受点累,是磨练。
有收获吗?我们游览了沿途山山水水,目睹了各地民风习俗,所到之处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淳朴的民情,更深深了解到了各地城乡发展的经济水平。那个时代照相机属于高档消费品,我们仅留下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记者拍,一张是与焦裕禄家人在照相馆留影,但一本厚厚的日记记下了我们沿途所见,所闻,所思。
值得吗?几十年后参加者在微信里一致的观点,太值得了,那是我们人生中珍贵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