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集

不用怕,我一直在

作者:李清 日期:01-05 08:01 字体:  阅读:

  在很多场合,我这样介绍自己:“我叫李清,清楚的清。我姥姥希望我能听清楚、说清楚。”

  我的父母都是聋人。我妈妈是因为小时候发高烧致聋,我爸爸是因为小时候得了中耳炎。他们都是聋校毕业的,后来在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北京市三露厂上班,是同事。

  1989年,我出生了。出生时,医生做过检测,说我的听力没有问题。但11个月大时,我发烧很严重,父母抱着我去了小医院。医生给我打了庆大霉素退烧。

  3岁那年春节,父母带我去姥姥家。姥姥叫我,我没回头,她着急了。到同仁医院做检查,我的听力损失在100分贝左右,鉴定为全聋。

  医生追问用药史,问出来庆大霉素,那是致聋药物。姥姥后来说,那一刻,她感觉天都塌了。她写字给我父母看:“孩子先交给我,我来带。”

  聋人家庭的孩子都是跟父母学手语。3岁前,我手语打得特别溜,但一个字都不会说。姥姥送我去幼儿园,小朋友欺负我,还向老师告状。

  姥姥来接我,我跟姥姥嘟囔。谁都听不懂我的话,只有姥姥懂,她替我跟老师解释。老师说:“咱北京有个康复中心,专门教这样的孩子学说话,您可以去看看。”

  姥姥家在崇文门。从那天开始,姥姥骑着小三轮车,天天带着我出去打听这个康复中心。那时候资讯不发达,打听了很多天,没人知道。

  姥姥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一个“康复中心”。到了门口,我抓住栏杆哭,进进出出的人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我怕我进去以后也那样。

  姥姥跟门卫打听,门卫说:“小营那边好像有一个。”

  姥姥请门卫帮忙问问,门卫打完电话说:“是那家,您快带孩子去吧。”那个地方叫“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1983年成立的。接待我们的是万选蓉老师,她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含混不清地说:“李清。”万老师说:“行,这孩子可以留下来。先做体检,再给孩子配个助听器。”姥姥问:“我外孙女能学会说话吗?”万老师说:“只要您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孩子就一定会说话。”

  我戴上了助听器,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识别声音,然后是难度更大的发声练习。康复中心的老师非常负责,每天都在记录本上留言,告诉家长今天学了什么,在家需要做什么练习。

  姥姥是胡同里第一个装电话的人,以前装机费、电话费很贵,为了帮我做听力练习,姥姥舍得。她经常去附近的小卖部,花钱往回打电话,问我:叫什么名字?几岁了?现在干吗呢?有什么计划?她还物尽其用,把蒸锅、小锅、炒勺、碟子、饭碗、水桶等放到客厅,让我背过身,她敲东西让我猜:“这是什么声音?”这个练习经常做,那个蒸锅都让姥姥给敲漏了。姥爷拿出去请人修补,勉强还可以再用。

  姥姥还有个习惯,她总蹲下来跟我说话,哪怕我只有一点点进步,她都拍手叫好。要是我不好好练习,或者跑出去玩不想回来,鸡毛掸子或戒尺就会打到身上。挨打的时候我不哭,知道姥姥为我好,我会努力地练说话。

  北京所有的公园,姥姥都带我去过。她让我听小鸟叫,告诉我那是什么鸟;她教我认指示牌上的每个字,让我一遍遍读出来。

  晚上,我跟姥姥睡一张床,睡前握住她的一只手,我会睡得很安心。

  有一天我半夜醒来,发现姥姥坐着,灯没开,但我知道她在哭。夜里的姥姥和白天的姥姥不像一个人,白天的姥姥总是笑呵呵的。我装作不知道,继续睡。

  第二年,姥姥再送我去那所学校,人家还是不收,姥姥突然跪下去求老师。老师马上扶她起来,说:“别这样。”就这样,我入学了。

  我还算争气,上学第一年,语文和数学考了双百。

  刚入学时,我旁边两个同学在座位上打闹,课桌上的小水壶摇摇晃晃。眼看就要倒下去,我冲过去扶,但晚了一步。水壶破了,壶胆碎了,水淌出来,我们都傻了。

  老师来了,问:“谁弄倒的?”他们都说:“李清!”我说:“不是我!”老师问:“不是你,是谁?”

  我去扶水壶,手刚碰到,壶就倒了。但这么简单的话我当时还不会说,我只会说:“不是我!”

  老师很生气,找来双方家长。那位家长说水壶很贵,50元买的,必须赔偿一个一模一样的。姥姥说可以。她什么都没问,把我送回家就出去了。炎热的下午,她骑三轮车跑了十几家商店,没找到那款水壶,买了同等价位的。

  回来看我没在家,她以为我又跑出去玩了。她去胡同里找,见我一个人蹲在旮旯那儿,在打自己的嘴。姥姥“哇”的一声哭了。自始至终,她都相信我是冤枉的。看见我“惩罚”自己,她心疼了。“姥姥别哭,姥姥别哭。”我止住眼泪,跑过去,拉着姥姥的手回家。

  胡同拆迁后,姥姥在我父母住的小区买了房。我仍跟着姥姥住。高中三年,是辛苦的。听障孩子更要加倍努力。幸好,我考上了大学

  姥姥大名叫赵玉珍,1937年出生在北京,到读书年纪了,姥姥想上学,太姥姥说女孩子读书没用。姥姥跑到学校教室外面,踩着砖头,扒着窗户听课。她又跟太姥爷说想上学,太姥爷同意了。正式上学那会儿,姥姥13岁,直接上三年级。小学毕业后,她进了北京国棉二厂,兢兢业业工作到退休。

  童年时,我一直在姥姥的缝纫机上写作业,对面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下面是雷锋像,雷锋像上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字。

  毕业后,我一边工作,一边读软件工程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后来我到另一家外企工作,担任人力资源项目经理。有的高校请我去分享成长经历,有的机构组织残障人士的模拟面试,请我当评委。

  一次活动结束后,有位年轻的残障朋友找到我。他想应聘设计师,投了很多简历都没成功。我看了他的简历,问他参加过什么项目。他说参加过一个名牌大学的无障碍项目设计。我让他补充到简历里,他在这个项目里担任什么角色、有哪些收获也要写上。

  简历完善后,他很快收到了面试通知。朋友说,你太善良了。我说,为人民服务。

  姥姥确诊是在2020年3月,传说中的阿尔茨海默病,降临到我最爱的人身上。我请最好的医生给姥姥诊病开药,陪她定期复检;我陪她做认知训练,认识颜色、形状、数字,就像当年姥姥教我学说话,一个音、一个字、一个词地练;我开车陪她去北京环球度假区,去大大小小的公园,就像当年姥姥骑着小三轮车带着我到处转;我请摄影师来家里拍摄,我要把我和姥姥的影像留下来。

  姥姥很乖。有时,她还没睡够,我叫她起来训练,她也不恼。

  姥姥很努力。尽管她的手越来越抖,但每天都在纸上写写画画。

  姥姥依然充满智慧。有一次提到生死,姥姥说:“我哪能不死呢?人都有一死,那是新陈代谢。”

  这两年,姥姥的整体情况向好,但时常反复。我能做的,就是握住她的手,陪着她。

  每次去医院做复检,都要写一个完整的句子,内容不限。她写的句子经常让我泪崩。她写过:“我爱我的外孙女,因为她非常关心我的身体。”

  “我很爱学习,我年纪虽然大,但是天天学习好。”

  我的姥姥是钻石,每一面都很亮丽,就算是阿尔茨海默病,也没让她失去光彩。

  有一天,姥姥说想自己去交电话费,我只好站在远处偷看。看着姥姥的背影,我特别心疼。姥姥,您不用怕,我一直在。如果您又忘了我,您就有机会重新认识我——“我叫李清,清楚的清。因为我的姥姥一直希望我,听清楚,说清楚。”

评论
0位读者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文学爱好者版权所有|赞赏
SiteMap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