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在崛起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日本承受的国际压力就不算小。但日本总能将“外压”作为改变自己的动力。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以及战败和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都以高效的组织实现了社会深刻而巨大的变革。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各国宣布停止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提供原油,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从1972年的每桶2.6美元一直飙升至1974年的11.5美元。1973年11月16日,日本内阁做出《石油紧急对策纲要》决议,要求全国降低石油电力消费的10%。该决议要求高速公路高速行驶“自肃”、加油站公休日“自肃”,此外还要求关闭霓虹灯、缩短红灯区营业时间等。至今,日本电视还常播放那个时期的纪录片:日本的官员与工薪族都气喘吁吁爬楼梯,而霓虹灯与政府大楼的照明逐渐晦暗乃至消失。当时日本政府测算,只要贯彻这些规定,日本可以节约25%的石油消费。对此,一个美国人感叹说,“日本的集团效率令人惊叹,不过这太可怕了。政府一声令下,全国竟能一天之内节约25%的石油!”
为了应付石油危机带来的原材料、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当时日本社会推行“减量经营”法,企业大量裁员、员工无薪加班,工会组织与企业“共赴国难”,日本出现“官民一致、劳资协调”的状况。这是国民的巨大忍耐。
刚到日本时,我常在盒饭中看到几根面条。当时我很不解,为什么米饭中还要加面条?后来日本人告诉我说,那是为消化美国对日输出的面粉不得已的办法。我们知道,二战之前,日本基本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二战后,美国曾一度给日本提供小麦作为援助。此后,为了推销美国小麦,美国向日本施压。为了化解美国政府的压力,日本政府采取了两个方法。一方面,为中小学“给食”提供面包、面条等,这为美国小麦培养了预备军。另一方面,派出大批饮食专家,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面食烹饪方法。
经济的辉煌与政治的忍耐成正比。战后60余年,美国驻军从未离开过日本。很多日本人说,“日本不是完全独立的国家”。因此,国家的外交政策空间极为有限。在这种外部环境下,日本政府与国民表现了巨大的忍耐。我们看到,两次海湾战争以及阿富汗反恐,日本或者出钱或者出人。大批美国驻军,不论吃喝住行,都要日本供给。这些年,日本人总在悄悄抱怨,“日本简直是美国的提款机”。但是,抱怨归抱怨,“忍从”精神维护了这些年来日本经济的稳定增长。
日本人的一生,仿佛都在极度忍耐中度过。唯有在那狭小的居酒屋,人们才能获得一瞬间的喘息与解放。“小是美好的”观念仍然有效。东京这种巨大都市,多数家庭住宅为50至80平方米。在日本,不论其住房大小远近,住房价格平均为工薪族年薪的5倍。住宅虽然较小,但设计思想丰富,空间得到最大利用。
不仅是居住条件,在饮食上,日本人的克制也同样让人佩服。历史上,日本下级武士的食物常常仅是一碗米饭加一粒酸梅。今天日本人的餐桌,菜肴美酒来自全球,既有挪威的金枪鱼、中国的鳗鱼,也有法国的葡萄酒、澳大利亚的牛排。但是,一个日本人告诉我,这种丰盛的景象是上世纪80年代后才呈现的。日本人喝酒就是喝酒,那些下酒菜,仅是点缀。要想吃饱,你得回家路上自己吃碗拉面,或到家之后吃妻子留下的剩饭。
在日本,“工作神圣”、“学习神圣”不只是口号。学习正在全民化、终身化。很多人都不富裕,但他们都省吃俭用,将部分收入用于学习。全日本的人都把自家的垃圾分类放置,把鲜肉包装的泡沫盒清洗干净后再扔,这能造福天空与大地,但需要忍耐。不论日本的蓝天还是清流,不论稳定的社会秩序还是稳定的保障制度,均是建立在全体国民小心维护与巨大忍耐之上的。
日本人对马拉松运动情有独钟,这与他们高度评价人的毅力品质有关。他们欣赏那种笑到最后的冠军,也欣赏那种咬牙拼命的精神。整个国家、整个日本民族都在忍耐。他们忍耐生活的单调平凡、忍耐技术开发中的孤独,这也奠定了日本在世界上科技大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