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校方委派去新加坡考察就业行情。坐在飞往新加坡的飞机上,互不相识的乘客聊着天,说的最多的还是世界金融危机中个人的生存与职业规划。
下了飞机,我先找到了在新加坡一家工厂从事数控加工的那几个学生。从他们嘴里我知道,他们现在已获得新加坡的就业准证,月薪1800新币。从工厂出来,乘车去提前联系好的一所学院。半路上,我在著名的景点牛车水下了车。下车的原因,不是游玩,而是前些天从《环球时报》上看到这儿有个同样出名的“补鞋一条街”,那儿的补鞋匠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大学生和一般公务员,好奇的我想去看看。
我来到一位老伯摊前,他面带微笑:“先生,请问补鞋吗?”,竟然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当得知我只是想和他聊聊时,老人仍一脸微笑:“行,行,我也刚好歇歇。”一把小凳子递了过来。老人叫张新顺,今年63岁,15岁就跑去新山鞋厂当学徒、做鞋底;1975年起在牛车水摆摊养家,至今已有24年,他每周做六天,平均一天做9小时。谈及自己的生活和收入,老人很满足:“我自己住的房子去年已经从3个房间的组屋换成了5个房间的组屋。至于收入嘛,马马虎虎了,也就2000多新元吧。”
老人向我透露,自己下周就会去新西兰度假两星期,花的全是自己补鞋赚的钱。老人一脸皱纹,一脸自豪。当得知我是中国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职业规划教师时,老人让我转告大学生一句话:劳动,什么时候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经济危机形势下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