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秋,我都会想起此事,为母亲的助人精神而欣慰,也为老人的报恩精神而感动
1990年,我10岁,读小学二年级。当时,父母辛辛苦苦攒的钱全用在盖三间瓦房上。八月十五前夕,母亲早早就起床赶集,只买回四块月饼。妹妹嚷着要吃,母亲轻轻刮了一下她的鼻子说:“别急,咱家一人一块。但现在不能吃,要到中秋月正圆时才能吃。”然后,她小心翼翼打开衣柜,庄重地把月饼放了进去。
隔壁三婶喊母亲过去。母亲刚一离开,妹妹几次三番要伸手打开衣柜,都被我挡了回去。“再忍一忍,妈肯定会让咱吃的。”我试着去劝妹妹,可是她又哭又闹。实在没办法,我骗她说,等母亲分月饼时,我再把我的那块掰给她一半。她才止住了哭声。但是,在那个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年幼的我对月饼也是情有独钟的,当时我那样说只不过是敷衍她。
我借着煤油灯光写作业,妹妹在一旁看着我。一向爱打瞌睡的她,今夜竟兴奋得好像变了个人一样,那个精神劲儿真是难以形容。
我忽然被要饭的乞讨声打乱了思绪——“行行好,打发打发我们一老一小吧……”
猛地抬头,我看见堂屋门口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奶奶和一个身体瘦弱的小男孩。男孩哼哼呀呀,像是一个哑巴。他们看上去非常疲惫,似乎走了很长时间的路,一点东西也没有下肚。我忙说:“老奶奶,我们家也很穷啊,你到别人家去要吧。”
他们无奈地转身要走,正在这时母亲回来了。一看他俩的衣着,母亲便知他们上门的目的。母亲说:“大娘,等着,我给你端一碗麦子。”等着吃月饼的妹妹却不分时机地叫了一句:“妈,我饿,我要吃月饼!”
一听“月饼”两个字,哑巴男孩吱呀得更厉害了,还伸手去扯老太太的衣襟。
“闺女,你看……能不能打发我一块月饼———就一块,让孩子解解馋。”老奶奶忽然腼腆地说。
母亲端着麦子的手迟疑了一下,扭头望着我们兄妹俩。我使劲地摇头,妹妹在一旁傻傻地望着我们。
把麦子倒进老人的布袋,母亲说:“老人家,我家里的月饼也不多的啊!真是不好意思。”
“不要紧,不要紧,这年头,谁家会多买月饼呢。”老太太忙说,然后拉着男孩要走,小男孩却死死地抱着老人的腿不放。
母亲稍微沉思一下,然后慢慢地向衣柜走去,拿出一个月饼,迟疑地递给老人,“大娘,你和孩子分分吧。”
“不!不!”妹妹一下子从桌子旁蹿到门口夺下了月饼。“不,我要吃!”妹妹大嚷。
母亲抬手拍了妹妹一巴掌:“你这个小妮子,咋不懂事!快给奶奶!”妹妹“哇”地一声哭了。母亲没有去哄她,拿过月饼,给了老人。
老人满脸激动,哽咽着说:“闺女,这多不好意思,这多不好意思……”
就这样,哑巴男孩开心地啃着月饼,老人一步一谢地走了。我愣愣地站在那里,妹妹还在一旁哭喊着。那一晚,我吃了一个月饼,父亲和母亲本是要分一个的,最后为了哄妹妹,给了她两个月饼。
第二年中秋时,那个乞讨的老太太来家,送给母亲五个甜心月饼。原来她到附近的砖厂帮人家洗衣做饭,讨了生计,养活哑巴孙子。当生活有了着落,她未忘来偿还月饼。
现在,我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每年中秋,我都会想起此事,为母亲的助人精神而欣慰,也为老人的报恩精神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