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感,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对风俗的重视程度比我们的父辈已经谈化了很多。在很多人眼里传统的风俗往往携带了太多的无奈,是人们在困苦的过去和现实妥协的结果,是人性心理因社会环境的压制而作出的一种对身心的补偿。
比如“植树节”,为了维持砍伐的平衡,也为了保持足够的绿化,往往在砍伐一些成品木材后种上一些树苗。再比如“夏至”吃馄饨(也有地方吃饺子),我想至所以有这样的传统很大部分是先人因生活的困苦在节俭的同时为改善自己的口欲选择在特定的时间里才能打一下牙祭,是对自己身心作出的一种补偿。
只是到了今天有很多由物质满足造就的风俗因时代的发展就越来越淡化了。为了继承传统,有必要对它们的精神内涵进行延展。做到与时俱进,这样做了才能抵御时代的侵蚀。关于这一点很多现代人很不理解,对于他们来说传统风俗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时间驱使过程中在某特定时间点所做出的机械反应,没有任何温度和情感投射。
而真实的风俗可以不这样的。在我们这里有一种风俗,每年年三十这天总会有三三二二的人聚集到农贸市场或者超市来回穿梭。人们到这里的目的不仅仅为了买东西,更多的是挤兑掉身上的霉气,在过去这种方式在我看来只是提升节日的喜气而已。我要说,到了今天要烘托气氛,现代繁多的社会活动体系有足够的类目淘汰掉这样的传统。为了让这样的风俗传统下去,需要人们给它赋予深层次的内涵。因为是年三十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可以对过去的一年进行回首,因为是年三十可以对未来一年进行展望。人们通过相互的挤兑去掉霉运,那么回一首时定能找到一个吉祥的起点,那么再对新的一年进行展望时我们前方将会平坦很多,而通过这样的情感假设直接而深远。
不光这样特定的时间如此,而一些平常的风俗也能对人们有所影响,比如“教师节”,在很多人眼里,教师节并不特别重要。相比于其它,显得可有可无。而这一风俗所展现出来的节目活动在很多人眼里甚至有点矫揉造作,似乎偏离了正常的行为理性,我想这种想法并不是人性的堕落。教师这种称呼有别于师傅,师傅往往只带几个徒弟而在自己的指导下让其一技所成才算出师。而教师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段某一科目的学习,只是提供某一技能的阶段性教育。他需要别的教师为他承上和延续,所以它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紧密了。(而我们毎个人心目中的启蒙老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很难撼动,就是在这之前没有别人为其承上所至。像我的启蒙老师朱老师,她不仅是我的语文启蒙老师,还是数学的启蒙师,想起学生时代眼前就有她的身影。)因为关系不紧密,所以一个人是否对老师的尊重更能体现他的人品,不是吗?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徒弟对师傅的尊重或多或少是由世道德枷锁威慑的结果。什么忤逆不孝,什么欺师灭祖,而在师生之间这种威慑就淡化许多。为了维系师生之间祥和关系,就有必要添加文化内涵来纠正人们的思想观念,并且通过内涵的理念衍生出风俗活动,从而提高人们的品格修养。
今天,时代的发展对人性的冲击使人们的身心十分疲惫,从而使人们的精神变得放纵,久而久之造就了精神缺损。而我们的传统风俗中或多或少可以添加精神内涵,这可以作为人们正能量的载体修补这种精神缺损。比如“母亲节”,它可以作为人们提倡孝道的载体而植入人们的心田。再比如“劳动节”,通过不断的提倡可以在人们精神世界中植入一条正确的价值观——热爱劳动。
而这些正能量不仅可以抚慰身心,还可以积蓄力量,升华品格,从而精彩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