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少年时代,因为兴趣读了很多书,后来读书为我创造了就业机会。
我在十四五岁时开始读历史,读马列,特别是读一些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籍,后来上大学,就学政治经济学,念硕士,读社会主义理论。
结果在做生意之前,读书成了我的工作,成了我的职业。有些人特别喜欢历史,最后一辈子就研究历史了。我读马列,工作之后就教马列。一开始是因为兴趣读书,然后读书成了我的工作,这是很有意思的。
第二,我觉得,读书对我的人格塑造起了很大作用。
对一个男生来说,15到20岁特别重要,这是立志的时候。年轻时,我看过很多历史,也看过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越看,自己就越想成为那样的人。慢慢地就有了所谓的“使命感”,就想着,“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比如,当时我读《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当成了偶像。会觉得,他怎么那么有智慧?能够那样想问题,料事如神,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看后“小泪纵横”。后来看到诸葛亮去世在五丈原。帐篷里蜡烛灭了,“秋风落叶五丈原”,我也是潸然泪下。那会年纪小,就感到真伤心。
伤心的同时,也会在心里生发出一种使命感,会去思考,“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够为国家、为周围的人做什么?”
就这样,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然后知道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三,学会了说话,形成了自己说话的风格。
比如,我上学的时候,特别喜爱鲁迅。逢鲁迅的作品必看,而且逢看必做笔记。
我家里有1973年版的《鲁迅全集》第一卷和第二卷。这两本书我看过很多遍,书几乎被翻烂了。不光是读鲁迅的书,也读他翻译的作品,比如他翻译的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曾经有朋友说,我说话不太正经时,像是受了鲁迅的影响。
鲁迅说,说话要有意思,应该学习“三种语言”,第一种叫书面语言,这是正经的表达,必须懂。第二,要懂俚语,就是乡间方言,口语。第三种是外语。在说话的时候,如果掌握外国的词汇,民间十分接地气的土语、方言,加上书面语言或文言文,你的文字就会与众不同,更有味道。
这么多年过去,虽然当时读过的东西,不少后来忘了,忘了那些句子,忘了自己写过的感想,但是它们就像我吃过的饭一样,少部分变成了营养,我在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