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天气很热,我和刚刚升上小六的女儿在大厅里各踞一方。我坐在沙发上执卷而读,她坐在桌子旁边做功课。
我觉得口渴难耐,便喊道:“可君!”
她抬头看我:“嗯?”
我说:“倒杯冰水给我,好吗?”
她放下了手中的笔,二话不说便走进了厨房,少顷,捧了一大杯冰水出来。
我接了过来,“咕噜咕噜”地喝了几大口后,把杯子搁在小几上,便又神游書中了。然而,读了两三行,却发现女儿犹如化石般站在原处,一动不动;我狐疑地抬眼看她,她毫不含糊地说道:“妈妈,您老是教我们要有礼貌,大事要说谢谢,小事也得说谢谢;可是,现在,为什么我给您倒了水,您却连半句谢谢也不说?”
喝下去的水,明明是冷的,却在体内变魔术似的起了变化,将我全身烧得热烘烘的,连脸都被烙红了。
啊,我只行言教而未行身教,言行不一致;被孩子当面一问,真想化成一股风,飞卷而逃。
我为自己的双重标准深感汗颜。
对于外人的举手之劳,诸如,顺手开开门啦,代为接个电话啦,等等,我都不会忘记道谢,唯独对于自己的孩子,我却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的,“谢谢”两个字就好像金子一样,轻易不出口。女儿也许“隐忍”很久了,到了忍无可忍而又不肯重新再忍时,便提出了“质询”。
实际上,成人最易忽略的一环是,孩子也需要尊重。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看成是他们的“米饭班主”,老是以命令的口气吩咐他们跑东跑西,做这做那,现在,且听听以下这些话:
“喂,去洗碗!”
“地板这么脏,也不会抹一抹!”
“帮我去买十个鸡蛋!”
“把旧报纸搬到门口去!”
“那间餐馆,电话号码是什么?”
“给壁钟换个电池!”
孩子乖乖地把碗碟洗得个干干净净,把地板抹得清清洁洁,买了不多不少十个鸡蛋回来,把旧报纸捆得扎扎实实来来回回好几趟送到大门口去,准准确确地把电话号码查出来,让老旧的壁钟在换了电池后变得生机勃勃。
然而,有多少个父亲或母亲会主动向孩子真心实意地说声“谢谢”的?
“谢谢”这个词,实际上是生活的润滑剂,能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美好、更融洽;它也是起居室里的芳香剂,能把生活调弄得香气氤氲。
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能化戾气为祥和,这润滑剂的名字唤作“对不起”。
记得有一回,我们一家子和姻亲一起外出用餐,热热闹闹地坐满一桌。女儿兴高采烈地和她的表姐说东话西,我因为不满意她做的某一件事情,便当作闲谈的材料,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姻亲。没有想到,在那人声嘈杂的环境里,听觉异常敏锐的女儿,居然把一切都听在耳里。她静静地离开桌子,很久很久都没有回来。后来,我在厕所找到她,她梨花带雨地说:“这是我们的家事,您干吗要向别人说?您当面和我说清楚,不就得了吗?”
我知道我错了,立刻搂紧了她,对她说对不起。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教育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