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认为孩子的成绩是由孩子自身决定的,留美心理专家冯大荣老师经过研究后发现,父母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冯老师还建立了两个模型,分析孩子的学习动力是如何丧失的。
先看模型一。当孩子背起书包走进课堂的时候,孩子的成绩可能不尽如人意,此时,大部分父母因为心里着急,不免会责罚孩子,“你这个笨蛋,这个都不会!”“你真不是个读书的料。”
当没有接受这种不当教育的时候,孩子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去探求,或者去询问老师和同学。一旦接受了这种不当的教育后,孩子下意识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笨,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自己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于是,孩子就会主动放弃,这是孩子丧失学习动力的原因之一。
再来看模型二。为了激励孩子,父母总会这样说:“孩子,你的成绩好,爸爸妈妈才爱你”“你成绩好,爸爸妈妈才送给你礼物”。或者父母这样说:“爸爸妈妈都不喜欢你,因为你的成绩都不如其他同学。”
看上去很平常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内心留下什么呢?
当父母没有给孩子这种不当教育的时候,孩子学习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学习成绩好,他很开心。成绩不好,他对学习也是兴趣盎然,因为他有兴趣的驱动。接受这样的教育后,当孩子通过认真学习达到父母的要求,或者超过其他同学时,孩子会欢欣鼓舞,因为父母终于爱自己了,父母终于可以给自己买礼品了。当自己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孩子就会觉得无趣,因为父母既不会给自己买礼品,而且不爱自己。时间长了,这个过程就变成了潜意识,当自己成绩好的时候,才愿意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不愿意学习了。我们发现,不当的教育后,孩子的学习动机偏离了,学习就是为了礼品,或者是为了赶超别人,也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一旦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孩子就变得兴趣索然,甚至想放弃学习,于是,学习的动力也就进一步丧失。
现实中,很多孩子在课堂上发呆、厌学,回家动不动打游戏,甚至发展到休学都是因为父母的不当教育。
既然孩子的问题形成了,那要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解决孩子的问题有两种途径,要么孩子的内心彻底改变,要么彻底改变父母。一般而言,孩子比较小,比如15岁以下,建议父母选择改变;如果孩子16岁以上,建议改变孩子的内心。
怎样改变父母呢?很多父母想,以后我们不说不爱孩子的话不就可以了吗?这个显然是不够的,孩子之所以存在学习动力的缺失,就是因为父母选择了有条件地爱孩子,简单地说,就是父母内心就是这样想的,心里这样想就会自然地影响孩子,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所以要改变父母,首先让父母从内心无条件地爱自己,先爱自己,然后再无条件地爱孩子。父母改变了,孩子自然也就变了。
那怎样改变孩子呢?改变孩子就是让孩子彻底从父母的评判中自由出来,让每个孩子不仅从认识上、更是从心底接受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无论自己成绩好坏,无论自己长相如何,自己都是一个可爱的人。
多年来,很多家长和孩子选择在冯老师中心训练,通过一段时间的内心成长后,父母知道怎么真正爱孩子,孩子变得孝顺、懂事、阳光和积极,学习成绩自然也就变得优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