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我多年的“宝藏”

作者:黄彭年 日期:05-01 16:05 阅读:

  我有收藏的习惯,当然收藏的不是收藏家囊中的古瓷名画,对这一些,我不够格。我从乡下的茅屋走出来,上京城、到农场、下浙江、进上海、来加拿大,游历了美国后又回到了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家。每一段经历,我都会留下点什么作为纪念,有物品、有照片。因为早年的照片都是纸质的,毫无疑问,收藏是越积越多的,好在后来计算机普及了,收藏也改存入了计算机,特别是后来的大量照片,什么儿子专辑、太太专辑、旅游专辑、我的国际会议专辑……这些我认为值得收藏的纪念品几十年来跟着我转码头,在航空公司通常限制的两只箱子中总会有它们的位置,为了它们,日用品可以挤掉,衣服也可以放弃

  我之所以执着坚持我的收藏,因为它们记录了我的人生;我之所以让它们随我奔波,是因为有过教训。高中毕业离开家后,我把中学时代的所有书本,资料等等都交给了我的父亲,要知道那时的农家可不比现在,哪来的书房、书架、书柜。没多久,我的所有都进了上门收破烂的人的口袋,换来了可买几斤盐的钱。幸好我随身带着高中毕业证书成了中学阶段唯一的纪念物品。第二次损失大多了,出国时我把在中国科学院十多年里读研和工作时的科研资料、学术报告、论文发表等等都留在了上海岳父母家里。后续的发展可想而知,随着上海大家分成一个个小家,在火爆的房市中卖房再买房,可怜我的那些个人资料都进了废品收购站或垃圾箱。不过还好,也许是我预感到可能发生的事,至少我的硕士博士证书、毕业证书、上海市高级职称资格证书都随身带来了北美,当然这些都是在北美立身之需。还有些我认为有重要人生经历意义的收藏品也没有留在上海,藏身于我的旅行箱里,避免了进垃圾箱的命运

农场岁月,无怨无悔

农场岁月,无怨无悔
农场岁月,无怨无悔

  退休了,时间已不再是问题,闲来追忆往事,不时翻弄我的“宝藏”。离开了职场,那些学位证书、毕业证书、任职聘书已失去了意义。倒是那些与经历相关的值得我珍惜,尤其是我当年从韶山步行至北京的“长征”日记。这本日记记述了1966年11月3日毛主席故居工作人员和记者为我们送行,记述了焦裕禄一家与我们的会面合影,记述了在一月严寒冬天翻过太行山绕道大寨握过陈永贵大叔粗大的手,记述了1月30日到达天安门广场的激动,记录了历经7省行程四千里的沿途风土人情,那时民风的纯朴如今的人们已无法想象。这本自我认定厚重的日记弥补了我们当年没有照相机的缺憾。我把它复印了,装订了,送于昔日队友们分享。在我的“宝藏”里少不了我的红卫兵袖章,主席像章,革命圣地的纪念章,还有大捆的油印红卫兵小报,它们有我的一份辛勤劳动。这些不由得勾引起对年轻时激情岁月的浮想,有如昨天,又恍然隔世,感叹岁月之疾逝,人生之短暂。这已是历史,当代人掺杂了太多的利益关系而无法说清,无论后人如何评论对错,但我们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的大事情,值了。在我的“宝藏”里居然还有一本笔记,记录了我们班班会的讨论记录,各位同学的发言,激情而单纯,彰显那段纯真的年华。我是个乐观主义者,到农场、进工厂……没有悲情,记忆中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长征日记
长征日记

  对于我的“宝藏”,太太不时打边鼓,“都到什么年龄了!将来儿子还不是把你的这些宝贝扔进垃圾桶里。”并列举了微信帖子为证,一个在美国的儿子回国处理父母的后事,把房子卖了,把父母所有人生珍藏当垃圾处理了,被指为不孝。我想,我珍惜我的收藏是因为这是我的人生记录,我的情感。儿孙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我的收藏成为他们的包袱时,他们怎么处置我都会理解。

评论
0位读者发表评论
文学爱好者
本站网址:520740.com,百度搜索:文学爱好者
QQ/微信号:278429QQ群:32210770微信群
文学爱好者关于联系地图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