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希望”这个词,我最不能忘的是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老画家贝尔曼得知后,在最后一片叶子凋落的晚上,冒着凄风苦雨爬到高高的常青藤枝头的墙面上,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最后一片叶子因此始终没掉下来。因为生命中这片希望的绿叶,病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于芸芸众生而言,“希望”就是这么一味神奇的药方。
“希望”,名词解释为“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简单地说,就是“愿望”。而作为动词,意思是心里对某种愿望的热切向往。所以说,希望既是人们心底蓄着的一汪甘泉,又是人生追求的一种指引。
把“希望”拆分开来,“希”是稀少,因为稀少,所以有价值。人生要有梦,人若没有梦想,便无异于行尸走肉,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的欲望不可太多,如若欲望太多,便如负重的飞禽走兽。望,是“向远处看”和“接近”的姿态。希望,首先是心之所盼,更因为在远方和可接近,而具有绵长的吸引力。触手可及、无需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不叫希望;遥不可及、不切实际的凭空想象,也不是希望。“希望”是在心里想着,可远远地看到,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接近和实现的梦想。
“希望”,因为心向往之,便可萌生一种执著而坚定的力量。怀揣希望,再黯淡的日子,心空也会有阳光朗照;播下希望,再失意的境遇,心田也能开出乐观之花。
希望是可以“看”到的。正如故事中的病人从一片永不凋落的绿叶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我们从草木的抽芽吐绿中,能看到春天的希望;从田野的稻花飘香里,能看到丰收的希望;从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上,能看到升学的希望;从一次次大灾面前的爱心涌动中,能看到社会的希望……
“希望”需要边走边“望”。心怀希望,并身体力行,生命才有可能出类拔萃;心中有光,人生才会明媚灿烂;有了希望的牵引,明天才会比今天更好……为此,我们每天都要记得往前走、向上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人生最美的姿势,也是“希望”的传神注释。
“希望”不是平地里的野草,蓬勃却杂乱,它是悬崖边的灵芝,找到后,人人都可以焕发活力,呈现精彩;希望不是天边的云彩,美丽却虚无,它是山顶的云杉树,攀爬后,你我都可以抵达和碰触;希望不是庞大的金山,璀璨却沉重,它是埃及的金字塔,跋涉后,四面都可以看见生命和历史的厚度……希望,从名词到动词,从遥望到接近,是梦想实现的过程,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希望”因为在远方,所以有魅力;“希望”因为能靠近,所以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