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屈从于肉欲,没有败给孤寂,没有输给渴求温暖的贪念。”这句话,偶然看到,觉得有准确之处。
世俗中男女之间普遍的爱情,大多由这3条的反面而起:对肉欲的屈从,对孤寂的认输,对温暖的渴求。对方是工具,试图满足需求,填补身心漏洞。如果我们失去肉欲,不害怕孤独,也无所谓来自他人的温暖,爱情就会失去其功能。它可以不存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对爱情的本质浅薄而不自知,却具备盲目而强势的自信,要求对方,一个陌生男子可以被当做父亲兄长奴仆那样要求,兢兢业业诚惶诚恐并且始终热情不变。有谁能做到?不用说没有义务,连理由都很艰辛。大家都不过是普通人而已。这本是两个人之间的巨大作业,而不能是一相情愿的需求和期望。
95岁的以马内利修女谈论爱情,有其中肯观点:“每个人都期待接自己的方式被爱,每个人都希望另一半能够对自己的期待作出反应。因此,许多爱情关系不过是一些从自身出发并且回到自身的行动。”同理,对别人的需索,会成为自己的落空;对别人的期许,会成为自己的失望,对别人的依赖,会成为自己的伤痛。对别人的试图占有,会成为自己的禁锢;与之相反,对别人的忍耐,会成为自己的安宁;对别人的放手,会成为自己的自由,对别人的付出,会成为自已的获得,对别人的怜悯,会成为对自己的宽恕。但世俗的爱情关系中,人一定充分暴露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也就是不加控制的一面,但这需要付出代价。因为我们置身的是成年人的世界,面对的是成年人的心灵。
在俗世,爱情,这样简单的两个字,实在含义非凡。不但涵括真与假、善与恶、美与罪的人性层面,同时覆盖欲望、贪恋、孤独、温暖、回忆、情感、沉沦……种种基本生命命题。很多人会说,爱情。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世界上当然有看起来更重要的事,经济、政治、战争、变革、大时代,诸如此类。但那些与我们生命结构相关的,始终只是真实而细微的情感存在:童年、父母家庭、少年的恋爱、伴侣和孩子、与他人的付出和索取过的关系、创伤、挫败、喜悦、路边看见的一簇鸢尾花、深夜雨水的声音、一封书信以及在某段往事突然袭来时的黯然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