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集

沈从文致张兆和:我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作者:谢一苇 日期:01-31 15:01 字体:  标签:沈从文 张兆和 阅读:

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与张兆和

  -01-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恋爱中的青年沈从文写给心上人张兆和的情话,如此充溢感情的话沈从文写了一生,张兆和也读了一生。

  1928年,由徐志摩推荐,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被胡适担任校长的上海中国公学聘为讲师,主讲低年级的文学课。这时的沈从文,不再是那个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了,凭着手中一枝勤奋的笔,他已经在文坛上初露头角。现在又有了大学教师这份体面工作,心中的欣喜可想而知。

  谁又曾想到,就在中国公学,他遇到了“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陷入了一场纠缠一生的师生恋。

  第一次登台讲课的时间到了,沈从文既兴奋又紧张。他特意准备了一番,匆匆走上讲台。谁知生性内敛的沈从文,还是改变不了胆怯羞涩的性子。当他抬头看见黑压压一片人头时,脑子“嗡”的一声怔住了,要说的话堵在嗓子里就是出不来。就这样,待在讲台上,足足站了有十分钟。

  然后,他突然惊叫了一声说:“我见你们人多,要哭了。”这一句古往今来堪称奇绝的开场白以后,沈从文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了。更让他难堪的是,在匆忙中,原先准备的一个小时的内容竟在十分钟讲完了。

  同学们议论纷纷,消息传到校长胡适耳中。胡适不但不介意,还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沈从文抗战前摄于北平
沈从文抗战前摄于北平

  就在这次课上,一个美丽脱俗的身影闯入沈从文的心里,这就是张兆和。秀丽的面庞,窈窕的身材,微黑的肤色,这位出身苏州的名门闺秀,刚从预科升入大学一年级,被学生公认为中国公学的校花。

  张兆和美丽沉静的身影摇荡着沈从文的心旌。一股股爱的潮汐来得那么猛烈,沈从文常常坐卧不安,心神不宁。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向张兆和的宿舍走去,可是站在张兆和面前,这个口齿木讷的人又不知怎样对张兆和倾吐。

  沈从文想到自己的笔,他开始用那只打天下的笔给张兆和写情书了,而且一发不可收。

  -02-

  有一天,张兆和突然接到一封薄薄的信,拆开一看,才知道是沈从文老师的信。第一句话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你?”这位对爱情还没有准备好的少女,面对连篇累牍的情书不知所措。她知道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然而,张兆和的不理不睬差点要了沈从文的命:

  因为爱她,我这半年来把生活全毁了,一件事不能作。我只打算走到远处去,一面是她可以安静读书,一面是我免得烦恼。我还想当真去打一仗死了,省得把纠葛永远不清。

  ——《沈从文致张兆和的同学王华莲》

  沈从文狂热地爱上张兆和的消息,在校园里传播开来,有人说张兆和不理睬沈从文,以至于沈从文要自杀,这给这个单纯的少女以无形的压力。在同学的劝说下,张兆和抱着一摞情书找到校长胡适。

  谁知沈从文早已告诉胡适此事,胡适答应要帮助沈从文解决这个问题。这位出色的“爱情大使”对找上门来的张兆和说:“沈从文是个天才,是中国小说家最有希望的一个。社会上有这样的天才,人人应该帮助他,使他有发展的机会。”

  张家小姐说:“我正在念书,也没时间去应付这个事情。”胡适笑着说:“他崇拜你真是崇拜到极点了。他文章写得好,你们不妨通通信啊?”

  胡适答应写一信劝劝沈从文,张家小姐告辞。

  在随后写给沈从文的信中,胡适说:

  ……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件事(说爱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们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你千万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

  胡适的“调停”并没有阻止沈从文一封封情书的传递,反而他似乎从中得到一种间接的鼓励。在张兆和眼里,这一封封曼妙轻扬的情书,无疑是莫大的诱惑,扔在一边又忍不住去想去读,一种甜蜜的忧愁充溢心中,潜意识里,爱在悄悄萌芽。

  在这期间,沈从文写了多少情书,没有准确的记录,但估计有几百封。这些情书大都毁在抗战初期的硝烟之中。在现今仅存的几封中,我们仍能发现沈从文的倾心和痴诚。

  ……每次见到你,我心上就发生一种哀愁,在感觉上总不免有全部生命奉献而无所取偿的奴性自觉,人格完全失去,自尊也消失无余。明明白白从此中得到的是一种痛苦,却也极珍视这痛苦来源,我所谓“顽固”,也就是这无法解脱的宿命的粘恋。……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了。”我想到这些,我十分忧郁了。生命都是太脆弱的一种东西,更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崔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崔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我念到我自己所写到“崔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时候,我很悲哀。易折的崔苇,一生中,每当一次风吹过时,皆低下头去,然而风过后,便又重新立起来了,只有你使他永远折伏,永远不再作立起的希望。

  -03-

  沈从文凭着乡下人的憨劲,把这场马拉松式的求爱过程进行了将近四年。1932年暑假,正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决定去苏州看望张兆和,希望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

1935年沈从文、张兆和、张允和三人在苏州合影
1935年沈从文、张兆和、张允和三人在苏州合影

  这天,苏州九如巷三号的大门堂中,站了一个苍白脸戴眼镜的羞涩的客人,说是从青岛来,姓沈。喜爱成人之美的张家二小姐允和见义勇为,热情招待了他。沈从文带了一大包礼物送给张兆和,大都是英译精装本的俄国小说。这些英译名著,是托巴金选购的。

  还有一对贵重的书夹,上面有两只有趣的长嘴鸟。这些礼物,据说是他卖了一本书的版权买的。张兆和觉得礼太重了,退了大部分书,只收下《父与子》与《猎人笔记》。

  张家父亲张吉友是个商人,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洗礼,开明仗义,爱惜人才。他有四个女儿,个个天资聪明、才貌双全,其中张兆和是他的三女儿。在对子女教育方面,张吉友主张任其自由发展,儿女婚姻恋爱,他从不干涉。

  张家父亲见到沈从文,谈得十分相投,彼此心照不宣。沈从文曾经致函张家二小姐询问父亲意见,并向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父亲同意了这门婚事,张家二小姐允和给沈从文拍了一个电报,简约地用了她自己名字“允”。张兆和怕沈从文不明白,去电报说:“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电报员奇怪,问是什么意思,兆和不好意思地说:“你甭管,照拍好了。”

张家四姐妹与父亲,右二为张兆和
张家四姐妹与父亲,右二为张兆和

  1933年初,沈从文和张兆和订婚后,一起去青岛。沈从文在青岛大学教小说史和散文写作,张兆和在青岛大学图书馆编英文书目。

  -04-

  经过多年的追求,张兆和终于在自己身边了。有一次,张兆和问沈从文:“为什么有好多很好看的女子你不麻烦,却老是缠着我?我又不是什么美人,为人老实不中用,实在很平凡。”

  沈从文说:“美是不固定无界限的,凡是凡物对一个人能够激起情绪,引起惊讶,感到舒服就是美。我认识许多女子,但能征服我,统一我,只有你有这种魔力和能力。”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水榭结婚。婚礼很简单,没有仪式,没有主婚人、证婚人。沈从文穿一件蓝色葛夹袍,张兆和穿一件浅豆沙色普通绸旗袍。客人大都是北平几所大学和文艺界的朋友

  新居在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落,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和一棵槐树,沈从文称它为“一枣一槐庐”。新房没有什么陈设,两张床上各罩一锦缎百子图的罩单,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送的,才略显新婚的喜庆气息。

  ——本文摘自《何处相守 何来相安》

评论
0位读者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文学爱好者版权所有|赞赏
SiteMapRSS